因為王炳臣的死耽誤了訪問張籍,一直到三天後,李茂才帶著青墨和判官陳如同來到終南山下張籍隱居的草廬。給力文學網這草廬建在一座碧清的池塘邊,土牆、籬笆,碧油油的青菜,黃燦燦的菊花,四周阡陌縱橫,桑柳依依,站在院中抬頭可見終南山,頗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
意境雖美,主人卻不好客,李茂吃了個閉門羹。
老僕引李茂在草廬前的石桌邊坐下,回身取來一封書信,道:“我家主人昨日應聘去了鳳翔,留下一封信給客人。”信封上沒有落款,信封裡裝著一首詩箋。題名《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李茂看完這首詩,忽然哈哈大笑,這首詩他許多年“後”曾讀過,抄錄過,還為此痛哭過,記憶異常深刻。他萬萬沒有料到,自己會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成為此詩的第一個讀者。
張籍家的老僕說他主人應聘去了鳳翔,真偽難辨,李茂已無心去查個究竟,從張籍的詩中他已經讀出了婉拒之意,強扭的瓜兒不甜,強娶的媳婦不貼心,隨他去。
回到進奏院,李茂與青墨和摩岢神通商量準備打點行裝回鄆州,這一趟辛苦數月,卻無功而返,讓李茂頗有些挫折感,心中悶悶不樂良久。
青墨見他臉色不好,沒敢多問,一面哄摩岢神通去收拾行李,一面吩咐公廨迎賓客房管事晚上把節目安排豐富點,準備飽餐一頓後上路。
晚飯後,李茂和摩岢神通一起去了王炳臣家,在王炳臣靈位前上了柱香,向趕來安頓後世的女婿華州司法參軍陳洪瑞、女兒王桐夫婦道別。
王桐哭的兩眼紅腫,神態疲倦,見了李茂似有話說,然而囁嚅之後又終於沒有開口。
李茂斜了眼侍立一旁的秦造眠,沒有追問,安慰了兩句回進奏院去。
本擬二日一早就離京回鄆州,不想當夜長安大雨,二日清晨依舊大雨磅礴,李茂只得改變行期。大雨一連下了三天方轉晴,李茂別過暫時主持院務的同知張賀年踏上歸程。給力文學網
行了一日,夜宿驛站,酒剛溫好,淄青駐上都進奏院就有快馬追到,來的是判官鍾健,躬身施禮道:“鄆州有急件呈給院主。”
從他的稱呼中,李茂便知這封公函的內容。他捧著這份任命函,沉默了半晌,方道:“鍾判官旅途勞累,在此歇息一晚,明早我們回院。”
對於李茂出任進奏院院主,院中諸人並無多少意見。同知張賀年論資歷、能力都夠做院長,只是他是王炳臣一手提拔之人,從未在淄青做過官,深知鄆州不會任命自己為院主。李茂來長安後,他從王炳臣的言談舉止間已窺探出點眉目,這份任命對他來說早在意料之中。
至於鍾健和陳如同,一則資歷不夠,二來也非李師古親信,對院主之位並無多少覬覦之心。
三人與李茂的交往有一段時間,對李茂的印象都還不錯,加之有王炳臣的鋪墊,由李茂接掌知院,三人都能接受。
王炳臣生前曾對李茂說過,進奏院的日常事務有張賀年、鍾健、陳如同三人料理,基本上不用他操什麼心。事實正如他所言,張賀年、鍾健、陳如同三人俱是老辣精幹之人,日常事務有他三人主持,用不著李茂費心。
李茂猜想李師古這個時候任命他做院主,用意多半是為了過度,進奏院地處敏感位置,多少雙眼睛盯著,豈能一刻沒有親信盯著,自己無疑是眼下的最佳人選。
留京做了院主,李茂的心態也在迅速調整,以進奏院院主的眼光看,目下最重要的事是辦好前任院主王炳臣的喪事,既讓鄆州放心,更要讓闔院上下滿意。
王炳臣在院中地位崇高,現今的幾位骨幹都是他一手擢拔、栽培,辦好王炳臣的後事,無疑可以爭取人心。無人心,自己勢必寸步難行。
除了必須遵循的禮儀,李茂又仿效後世的通用做法,與張賀年、鍾健、陳如同三人組成治喪委員會,四人輪流到王宅協助王家子弟處理後事,時時刻刻讓王家後人感受到進奏院的關心和支援。
這種做法很是新穎,效果也十分明顯,既解決了張賀年等人內心的憂慮,又滿足了他們知恩圖報之心。上上下下都十分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