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張浩和大司令還有羅政委的商議後,決定從東野和北野(華北野戰軍)抽調人員進入東北,協助抗聯的同志發展。
東野和華北野戰軍的東北人出身的戰士和幹部也是非常多的。
這些人,對東北的情況比較瞭解,而且容易和當地人融入到一起。
有了這些在八路軍隊伍中成長起來的幹部戰士的幫助,想來東北的29縱(抗聯)的人,可以更快的發展起來。
此決議一下,各級部門便是紛紛行動了起來。
華北野戰軍和東野之中的東北戰士和幹部的數量不少,經過仔細挑選後,最終挑出來了兩千多人。
為了更好的完成任務,這些被挑選出來的人,並沒有被立刻派往東北,而是進入到了華北野戰軍的幹部學校和教導隊之中接受學習和培訓,直到培訓合格後,再把這些人派往東北。
沒辦法,東北抗聯的日子過得挺慘的,他們又打不過關東軍,只能時不時的對東北的偽軍或者各地的日軍留守大隊進行偷襲。
也因此,這些部隊的組織性很差。
想要讓其脫胎換骨,只能是徹底的對其進行整編。
雖然現如今的東北抗聯因為華北地區的八路軍的支援,已經再次發展到了一萬多人。
但這些人的戰鬥力如何,就見仁見智了。
援助抗聯,並不僅僅是要援助武器裝備,還要援助思想,援助組織架構,援助戰術理論。
只有這樣,才能讓抗聯的部隊真正擁有戰鬥力。
隨著時間來到九月份,援助東北的兩千東北的指戰員,已經全部取得了合格以上的評價,至此,隊伍便是可以出發了。
在出發前,便是先將隊伍進行了分組。
抗聯改編成29縱隊以後,總計三個師九個團,還有一個縱隊直屬的警衛團。
所以,援助的隊伍,便是乾脆分成了幾個組。
援助幹部之中,級別最高的,要數改編後的37縱109師的副師長李洪奎。
李洪奎,生於1911年,今年32歲,吉林松原生人,父親是19世紀末隨家人闖關東並留在東北的人士。
其在29年參加了東北軍,並在九一八事變後,成了一名排長。
之後,張小六奉命前往陝北對紅軍展開進攻。
在一次戰鬥中,時任東北軍連長的李洪奎被俘,之後受到共產主義思想感化,加入到了紅軍的隊伍之中。
因其在東北軍之中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在紅軍隊伍中被提拔,並在紅軍改編八路軍的時候,成為了一名排長。
之後,在38年年底的時候,加入到當時的獨立支隊,並在六分割槽時期擔任了連長,隨後,因為作戰勇猛,被提拔為的副營長。
再之後部隊擴編為冀西軍區的時候,其便是成了副團長。
之後冀西軍區組建地方團,其便是前往了地方團,併成為了地方團的團長。
之後,冀西軍區抽調部隊人員,組建獨立第三師,其也是被抽調的一員,並擔任了獨立第三師第9團的團長。
再之後,其屢次立功,在晉察冀軍區組建獨立旅的時候,成為了當時的15分割槽29旅的副旅長。
因為29旅在圍剿46師團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也是再一次得到了提拔,並在八路軍大改編中,成為了109師的副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