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一次恆星探測計劃的完成,人類與麵條人又陸續地展開過幾次探測行動,這些行動都獲得了很多不錯的成果。
接下來的十年都是很繁忙的大建設時期,戰艦擴建了一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大量的運輸艦被改造成更舒適的居住飛船,也有更多的運輸艦被製造出來,參與物資開採、運輸的偉大過程。
人們似乎找到了一個世外桃源,他們能夠靜靜地呆下來,發展實力。
劉偉這次搞了一個極大的工程,這個工程耗費十年,終於完成了。
它就是環日粒子對撞機!
它坐落在距離發展星兩千萬公里的圓上,圓環寬度不大,卻如一個繩套般將這顆發展星徹底套住,讓它動彈不得。
建設這臺巨大的東西總共耗費了數千億噸的物質,這還沒算上其鐳射防禦網路與粒子防禦網路。如此龐大的耗費如果放在原來的麵條星系,那是想都不用想的難事,光是資金就足以讓政府負債百年,但是在這種無家可歸的情況下,貨幣已經沒有大的價值了,資源的開發只是政府的一句話,私人企業幾乎都被吞併了。
在星空中不需要自由,而需要高度集中的計劃!
所以,政府集中了所有物力,終於將如此大的工程完成。
該管道主體是由兩萬個模組共同組裝而成,所有的模組都由奈米材質製成,連線的誤差也都是飛米級的,做工十分精細。
但是,連線的難度卻不大,在中微子探測系統與皮米機器人的幫助下,校正一點都不難,很容易便實現完美對接。
唯一的困難其實是發展星狂暴的物質噴射,為了應對它,大半的戰艦都前去鎮壓,星空中不斷穿梭著戰機的矯健身影,粒子束擊穿物質流的耀眼光芒,負能量束與能量柱碰撞的毀滅爆炸。
終於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環日粒子對撞機竣工。
一切都準備就緒後,劉偉就決定開始第一次環日對撞機實驗。
這一次的實驗物件僅僅是兩顆質子。
不用中子的原因是自由中子很不穩定,它會透過弱作用衰變成一個質子,一個電子與一個反中微子,其壽命大約只有896秒,如果應對小型的對撞實驗,中子自然是夠了,但如果是環日級別的大型對撞機,中子可能在半路上就已經衰變而亡了。
而質子是很穩定的,質子衰變到目前為止還沒觀測到,這只是大統一理論的一個推測罷了。
再次檢驗無誤後,劉偉親自下達了實驗開始的命令。
這兩個質子在無數電磁場加速下,迅速地出發了。
它們如子彈般在這超真空的環境中加速,一個接一個的電磁場將它的速度不斷推向巔峰,這兩個質子很快就加速至99%光速了。
接下來的加速將非常困難,質子所需的能量呈指數上升,在二者速度達到99.99%光速時,它們相撞了。
雖然此時它們相撞的總能量不大,但它們的能級卻接近宇宙大爆炸的級別,強大的能級有利於追本溯源,讓人們發現更微觀的超對稱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質子及其中的夸克將全部粉碎,透露出更小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