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陽話鋒一轉卻提起了遠遊敦煌的那個弟子宋知命。
蘇世玉啞然一笑,難怪王首輔這個貴客會來欽天監這樣人氣稀薄的地方。
“也該回來了。”
頭頂上放晴的天空飄著幾片白雲,湛藍的顏色看起來很舒服,也很高遠。蘇世玉唸叨了一句。
“陛下出兵帝沙佛國,到了今天已經過去兩月,時至今日還有人會不時提起,說陛下此舉有失仁德。當日殿上滿朝文武幾乎都有意勸阻,唯獨兵部尚書,蘇先生沒有出聲。”
王明陽思維跳躍極快,上一句還在說宋知命的事情,下一句卻又講起了兩個月前甚囂塵上的滅佛一事。
蘇世玉年歲較王明陽還要稍長,不過對待眼前這位仕途宦海上的後輩仍然恭敬。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下官主管天象曆法,對朝堂經緯就太過稀鬆了。不過當今陛下乃是千古明君,他執意要這樣做也有他的用意吧。”
“王明陽為官四十六年,其中前三十年一直在戶部吏部,近十六年到了中書省,啟元財政鹽鐵稅收糧漕物運,權衡度量庫藏出納,選良考核評綬註批,能讓國家運轉的每個環節我都經歷了,所以深知國家弊病。”
“陛下雄才大略,為絕南北外患必然要積攢底氣,而最大的依仗不外乎國富民強。當今天下四分,啟元看似最為強盛,實則內裡暗瘡舊疾,老派宗族利益牽扯盤根錯節,只要他們在啟元還能一日活的不錯,陛下一掃六合的願景就一日難以實現。”
王明陽手裡捏著一塊柿子餅,半天都沒有咬上一口,只是捏在手裡,說話也慢悠悠的,兩根手指也染上了白霜。
時間悠長,總會有些東西透過時間傳承積累下來。就如那些豪閥宗族,財富人脈遠非普通人能夠想象。當少數的宗族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眾多的普通百姓必然就成了他們掠奪擠壓的物件,於是王朝的根基也就爛了。
“陛下賢明,自登基起就憂心於此,我既為當朝宰輔自然要替陛下分憂解難,由是為陛下進言十三策力主改革。
改革之法不外乎廣開溝渠,為寒門士子提供晉升之路,由此來不斷培養新晉權貴,打破了士族豪閥獨斷專權的局面。”
啟元以前追溯到先秦春秋,國家在選拔人才包括軍事將領時,實行親親尊尊路線,主要在奴隸主貴族中選取,此種方式也被稱為世卿世祿。後春秋亂戰列國推行變法,以軍功評定,大秦改革最為徹底成功,終於稱為一代霸主。
後漢以來舊病復發,世族頑疾更有甚之。
李顯皇帝想要改變這一局面,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王明陽力推文試已經初見成效,漸漸培養出了天下士子好讀書的溫熱火種。
“但凡改革必會動搖某些利益既得者的地位,好在陛下立場堅定,政策推行雖有阻礙卻也在顯露成效。不過這終究是一副慢藥,想要見得世事清明萬民開化,陛下是等不起了。北疆虎視眈眈,西蜀也有圖謀,陛下現在需要的不是溫火慢燉,而是一刀見血。”
“那王大人可有了對策?”
聽王明陽說了這些蘇世玉心中瞭然,王明陽號稱治國經略天下第一,既然李顯皇帝想要快刀斬亂麻,一舉除了北疆後患,那麼宰輔大人肯定是要拿出個方案。
“陛下已經開始著手實施,帝沙滅佛正是第一步。”
王明陽說完把一直那在手裡的柿子餅又放了回去。
“甜的有些膩了,不宜多食。”
“兵部軍中自有楊尚書打理,我要為陛下打造一個鐵通一般的啟元,十年,十年之內陛下必然出兵北上。”
十年內出兵北上?蘇世玉此刻聽的真切,大晴天的像是被驚雷劈中。
“宋知命被蘇大人收在欽天監,北游回來之後我猜最有可能被蘇大人推薦到大理寺或者刑部。”
“計劃如此。知命讀書明理,親近天道,下官受儒家夫子教化見知命大才,起了愛護之心便收在了身邊。”
“我有一個更好的去處,不知蘇先生可願意考慮?”
“大人還請明言。”
“直屬中書省門下,輯武司。職責有三,專管天下武器兵械,考據宗派評定武榜,考核武人入仕。”
蘇世玉聽完起身朝王明陽行下屬禮,這一句話給了宋知命一份天大的前程!
“下官代宋知命謝過王大人。”
那一天的太安城裡傳的沸沸揚揚,當朝首輔王明陽送了一盒柿子餅給欽天監。所有人都在抓著腦袋上的頭髮猜想,王大人唱的這是哪一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