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鋼鐵,未來三年的目標,則是1000萬斤。
這隻相當於宋時巔峰的一半,不過,卻也高於元朝留下的500萬斤級別年產。
元朝的鋼鐵產量,巔峰時期大概800萬斤,實際……或許更多一些,因為元朝的粗放式管理,雖然規定了鋼鐵是官營,相比唐宋兩朝允許民營可謂收緊,可……問題是,元朝的執行力,連唐宋都不如,也就無法禁絕民間私自冶鐵。
朱塬就知道一個。
漳州古家。
古仲仁之前就說起,古家有著冶鐵生意。
問題是,如果按照元朝法令,這可是不允許的。
古家為什麼會有呢?
當然是私煉。
再說鋼鐵產量目標。
這也是之前有所商議的。
朱塬一開始是希望未來三年達到1000萬斤級別,最好能衝刺2000萬斤,也就是宋時的巔峰。
不過,後面一半,並沒有正式列入。
書面上就只定了1000萬斤。
還是為了給將來留下驚喜空間。
關於鋼鐵和煤炭,眾人也都沒什麼意見,之前提起的,短期內鋼鐵產量提升,可能造成囤積朽壞,問題也已經解決,補貼屯田,補貼農戶,最終轉化成生產力。
再然後。
第五個:人口和土地登記。
這一點,朱塬在明州已經做過嘗試,並且,山東也已經展開了按照朱塬給出全新標準的土地登記。
不過,人口和土地的登記,在朱塬看來,屬於一項需要長期反覆進行的基礎國策。
曾經開國之初,老朱其實做的非常好,只是後代子孫完全沒用好後湖黃冊庫這個利器。
這一次,當然要用好。
怎麼用?
這又要涉及到朱塬的經濟之學,關於分配一項,‘地域層面的資源分配’,其中,可是包括‘人力資源’的。
人力資源的合理調配,既能夠提高生產,也能夠促進分配。
簡單聊過幾句,吏部尚書楊憲這一次開了口:“主上,人口登記或還沒甚麼,這土地登記……臣只覺得,北方各地才剛剛收復,只怕地方上會趁著局勢未穩記載不明,將本該是官有或他人的土地侵佔為私人。”
楊憲這話開口,會議室內,幾人的目光不由瞄向李善長。
當下在山東已經展開了土地登記的團隊,是李善長派出的,而且,土地登記中的存在的問題,即使是老朱,也肯定一清二楚。
楊憲這麼說……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啊!
老朱這次沒有再下意識看向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
這個問題,私下聊過。
沒什麼太好的解決方案。
不過,朱塬也給出了思路,將來……大明肯定要逐步實行攤丁入畝的,也就是說,免除人頭稅,直接按照土地面積收費,誰家的土地多,交稅就要多。
那麼,現在多佔了土地的富戶,將來肯定也要多交稅。
如果採取隱匿等方式逃避賦稅,同樣能夠解決。
隱匿的土地,那肯定就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