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應天府的第二場雪在十月廿七下午紛紛揚揚落下,一時太大,朝廷不得不通告免去了第二日的早朝,大雪持續,早朝也一免就是連續兩日,很多事情好像都暫停下來。
瑞雪兆豐年。
已經過去大半的一年,多災多難,面對這場大雪,所有人都期待,但願,明年是一個好年景。
除了對一個好年景的期待,最近幾日,上到帝王下至百官,朝廷裡主要還在關注蜀中的戰事。
憑藉飛鴿傳信,蜀中的訊息一直不斷。
常遇春率孤軍深入,攻破巴州之後,十月廿八,又抵達米倉道南端最後一個隘口,閬中縣城。
閬中守將面對大軍威壓,選擇投降,然而,雙方交接還沒完成,夏國司徒吳友仁率領三萬大軍恰好抵達。
意識到閬中已成川蜀門戶關鍵,干係夏國存亡,吳友仁立刻發起了進宮,部分閬中守俊也趁勢反水。
措手不及。
再加上己方只有五千士卒,常遇春親自率軍三次衝鋒,沒能擊潰吳友仁大軍,又無險可守,不得不且戰且退,返回巴州。
吳友仁一路追隨,還嘗試順勢奪回巴州,攻城無果,被迫返回閬中退守。
雙方暫時成對峙狀態。
究其原因,還是明軍兵力太少緣故。
皇帝陛下已經批准提前開啟伐蜀之戰,訊息傳到,大軍卻不可能跟隨而至。
想要確保一路打到重慶,同時還要保證陝西不出狀況,之前商定的策略,大明計劃動用20萬大軍並10萬民夫。
其中大軍部分,只有5萬是明軍嫡系,另外15萬則是之前陝西各個藩鎮的降卒。
把這些人帶上,不求他們發揮關鍵作用,只是為了確保陝西穩定。
隨著朝廷將為全軍‘授田’的訊息廣泛傳開,按照秦嶺傳回訊息,軍心為之大振,意識到今後賺取功勞的機會不多,同樣被許諾在分田範圍內的陝西降卒反而比嫡系明軍更加踴躍。
最初的擔憂,已經可以忽略。
常遇春在前線傳回的最近一道訊息是,秦嶺,也下了一場大雪。
這是個壞訊息。
不過,最多也只是遲滯一些時間。
大軍只要抵達巴州,再進一步,破開閬中,後續只會如刀切豆腐。
畢竟夏國的全國總兵力也只10萬上下,不說東路的廖永忠、楊璟也在快速推進,只是常遇春的20萬大軍,只要成功入蜀,就足以橫掃天府之國。
玄武湖上的大宅。
轉眼來到洪武元年十一月的第一天。
朱塬今日早起。
嗯。
大概提前半個時辰那種,相當於後來的八點鐘。
因為要對明日的演示做最後準備。
早飯時,看到老朱讓人送來的最新伐蜀軍報,朱塬的第一感覺是,範圍好大的一場冷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