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百官大概能夠想像,皇帝陛下的再議,不會是和他們‘議,,而是某個少年寵臣。
再聯想一下,李善長提出設定六部,或許也有著將遊離在外的營海司納入中書權柄的意圖,可惜,偷雞不成蝕把米,六部還不見影子,卻給自己招來了一位從一品副手。
不算朱塬,之前朝廷已經有四位中書平章,分別為常遇春、胡廷瑞、廖永忠和李伯升。不過,大家都知道,這四人基本都是不行具體實務的兼職,類似諸多將領身上的各種行省平章,更傾向散官榮銜。
這一次,朱塬的這個從一品,肯定是有實權的。
就是不知道當時李善長是在老朱提及自己之前還是之後上書的。反正,以左相的小顯眼,不管前後,都難免窩心。
再接著,趙續兩個又提起,今天上午的獻俘儀式很熱鬧。
大都一窩端,能不熱鬧嘛。
而且,還說在禮部看到了傳國玉璽的印記。
朱塬前兩天就見過。
大名鼎鼎的傳國玉璽,另一時空,傳聞在元順帝北逃後,遺失在了草原,再沒找到,因此成為老朱的人生三大遺憾之一,這一次,卻是被至正帝捧著送到了大明官軍手中,並一路快馬傳送至當時的汴梁大營。
朱塬之前在老朱的樓船上還把玩了一番,就覺得,很有歷史意義。
這是華夏數千年一脈相承的標誌。
話說回來,老朱的三大遺憾,元太子不歸順,傳國玉璽遺失,王保保未收服。這一次,轉眼就只剩下一個。而且,沒有了元室正統,草原一盤散沙之下,朱塬覺得,王保保今後也很難再掀起太大風浪。
反正,不急。
轉眼是第二天,九月十八。
朱塬稍微起早一些,八點多,吃過飯,還沒來得及去往皇宮,倒是迎來了傳旨的陶安。
…
認祖歸宗的事情稍後,這次是關於朱塬的從一品中書平章。
接了聖旨、印信、官服等物事,順便還有老朱讓陶安帶來的一大堆文書,比如其中一份這次到來金陵並錄檔的考生名冊,總計一萬三千餘人,名單足足有一尺厚。
兩人又討論了一些這兩日的朝會議題,皇帝陛下吩咐的,比昨日何瑄他們兩個帶回的更加全面。
首先一個是針對蜀中的明夏政權。
今天朝會,老朱召見了明夏使臣,表示巴蜀自秦漢就是華夏舊土,要求對方返回四川,轉告夏主明升,順應天命,主動歸順大明,如此可保一族富貴。
老朱還許諾,若明夏主動歸順,避免雙方一場刀兵,將封明升為蜀國公。比至正帝的歸命侯和陳友諒之子陳理的歸德侯還高一級,可謂誠意滿滿。
甜棗旁邊就是大棒。
當著明夏使臣的面,老朱下令當下人在陝西的徵虜副將軍常遇春整頓軍備,開闢道路,以待南下入蜀,同時命令此時都在廣西的徵南將軍廖永忠和湖廣等處行省平章楊璟班師北上,駐紮武昌。
最後給明夏三月之期。
若三月之後,明夏拒絕主動歸附,大明將再多一個徵西將軍。
朱塬也提前知道這件事。
還是祖孫兩個回程時商議的方案,憑藉的是提前知道結果,曾經歷史上,當大軍兵臨城下,明夏也是主動投降了的。
而且,明氏一族,結果還是很好的,歸順後被老朱遷徙去耽羅,從此在朝鮮半島上開枝散葉,幾百年後,還成為半島上人口數萬的一個大姓。
這一次,雖然給出三月期限,但,朱塬和老朱之前商議的態度都是,高強度征戰了一年時間,各路大軍都要歇一歇,就算三月時間到了,明夏沒有歸附,真正發兵,也要等到明年。
再者,提起陝西的常遇春,只是一種戰略威嚇。
殺神啊,怕不怕?
實際的徵西將軍人選是廖永忠,明年發兵,也只會動用廖永中和楊璟那兩路人馬,外加金陵這邊的一部分兵力補充。如果真出現與曾經不一樣的變故,常遇春也不會從陝西南下。
朱塬的建議,等陝西再穩定些,年底的時候,最好把常遇春召回。
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