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作為高溫燃料,算是前提。
隨後就是鹼料。
純鹼碳酸鈉是沒有的,朱塬都還不能肯定,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純鹼礦,而且,就算存在,怎麼勘探,怎麼確認,也要專門琢磨一下。
不過,灰鹼還是很容易得到的。
就是碳酸鉀。
烘魚作坊那邊,每天大批大批地燃燒木材,草木灰要多少有多少。
取草木灰,浸泡,過濾,熬煮,初步得出的灰鹼,在融化,飽和提純……這段時間,已經累計了上千斤。就是……考慮到提煉過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這成本,是真的高。
再就是石英砂。
挑選石英砂不是問題,關鍵的一個問題是粉碎,這也是一個非常耗費人力物力的事情。
結果就是,做出來的石英粉,成本也很高。
另外還有石灰石。
碳酸鈣成分,同樣,貴在粉碎流程。
這是朱塬記得的主要的三種原料。
不過,既然開始做,朱塬覺得,要有探索精神啊,這年代的其他各種原料,能拿來試一試,燒一燒,說不定會出甚麼呢。
於是又找來了其他各種材料。
比如芒硝。
雖然也叫‘硝’,但並不是硝酸化合物,具體成分,暫時未知。
還有另外的一些石料。
全都做成粉末,瞎摻和,看看能燒出甚麼奇奇怪怪。
朱塬唯一想到又沒使用的是‘鉛’,記得鉛玻璃有諸多好處,但他本能地抗拒在玻璃裡新增這東西。
其次,是工具。
第一個就是當下院子裡也是近期才搭建好的窯爐。
相對於瓷窯,或者當下定海城南甬江對岸大批的磚瓦火窯,這邊的爐子,很小,一次只能放兩三百斤的物料,但搭建卻頗為耗費。
首先是總計三個爐子。
中間的火爐才是填料所用,兩邊,只是為了熱風。
而且,三個爐子,都算是這年代最高超的工藝,從內到外,分為耐火層、保溫層和加固層,一共三層,每一層的物料都不同。兩邊的熱風爐子,不僅朱塬親自設計了腳踏鼓風裝置,而且,熱風管道,還使用瞭如同後來地暖管道的那種手臂粗彎曲鐵管,這是為了讓空氣透過熱風爐時儘可能加熱。
還有盛放物料的坩堝。
依舊是朱塬親自構思設計的石墨坩堝,當初就和老朱提過,石墨是最好的耐熱材料,包括窯爐,傳統工藝上,朱塬也讓工匠嘗試性地在保溫層內加入了石墨。
為此,朱塬特意讓人從長江上游的安慶運來了兩萬斤石墨,那邊是老朱唯一批准開採的一座小型石墨礦。
最後就是人手。
雖說因為穿越而來的緣故,朱塬對玻璃,其實不怎麼看得上,但他也明白,放在這年代,除了計劃製作溫度計之外,其他玻璃製品,也絕對可以賣到大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