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禮過後,朱塬示意林久:“先說說?”
林久又是一拱手,說道:“大人,小的隨船出海,見那當場處理後的魚獲下水被棄入海中,實在浪費,就生出了想法。任多下水,若能收集起來,用於飼養家禽,對咱營海司來說,或又是一項……新產業。”
“我其實也關注過這件事,”朱塬等林久說完,搖頭道:“魚獲下水其實也是能吃的,只是麻煩一些,海捕過程中當場處理棄入海中,也是權衡之後的結果,我們只能在現有生產力條件下挑選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林久道:“大人,小的仔細考慮過其中關節,定是能行。”
“你繼續?”
林久條理清晰道:“此事想要執行,難點不過兩個,下水不易儲存,需及時運到岸上投餵。咱們海捕團隊漁汛期間是不輕易靠岸,但可以調派專人和船隻進行運送。小的特意看過大人吩咐建造的那些輪船,一個時辰可行50裡,那怕200裡外嵊泗外海,四個時辰也足夠到岸,即使炎夏,四個時辰,下水也可儲存。再者,家禽可養在諸如這舟山島上,距離又會縮近,小的建議可多多建造,用於此事。”
朱塬微微點頭。
認真傾聽的劉璉有些迫不及待,追問:“難點之二呢?”
林久見僉事大人搶話,瞄了眼朱塬,見他沒甚麼不悅,才接著道:“難點之二,在於禽苗,事情若要推進,需要數以十萬計的雛禽,”說著轉身示意一直老老實實站在旁邊的匡三:“小的私下探詢之後,找到了匡老,他每匡家村,或可解決此時。”
姿態一直謙卑中透著畏懼的匡三聽林久說道自己,膝蓋一軟又跪了下來,用帶著濃重土腔的官話磕磕巴巴道:“大……大人,小的村子,是焙蛋的,雞,鴨,鵝,俺……俺都能成。”
“老丈先起來吧,”朱塬無奈說了句,等匡三起身,又轉向林久:“還是你來說?”
林久便介紹起來。
匡三來自奉化州,是一族之長,其所在兩三百號人的匡家村,擁有一門絕活,可以人工孵化禽蛋。
大概是一種火焙之法。
簡單來說,使用專門的孵化筐,下方慢火烘烤,透過人工提升溫度,孵化各種禽蛋。
憑藉這項技藝,匡家村每年可以孵化上萬只的各種雛禽。
朱塬等林久介紹完,沒有追問具體細節,而是一針見血地轉向匡三,問道:“成功率是多少?”
匡三表情迷茫。
林久主動接話道:“大人,手藝不同,這成功率也是不同。匡老是行家,可做到七成,若是剛上手的後生,或就只有二三成。”
顯然對這件事很上心的劉璉搖頭:“二三成也太低了些。”
匡三此時也聽明白了,連忙道:“那都是些笨娃子哩,不多,不多,俺們村……五成還是能做到咧。”
對於人工孵化,完全是盲區,朱塬也沒有幾百年後的資料可以對比,只是覺得,以當下的生產力條件,能做到五成的孵化率,應該也不算低。
更何況,既然事情提了起來,後續肯定是可以改進的。
就像林久剛剛描述的那火焙道具,朱塬立刻就聯想到了北方的土炕,應該是比那什麼焙筐更好一些,還有,所謂孵化,最關鍵的一個就是溫度。
朱塬快速琢磨了片刻,也覺得,這件事……似乎也不那麼難以解決。
溫度計唄。
相比當下也算擁有足夠人力物力解決第一個運輸問題,朱塬明白,規模化地孵化禽苗,才是關鍵,如果不能數以十萬計乃至百萬計地進行孵化養殖,只是幾百上千的小規模折騰,也沒有多少意義。
想到這裡,朱塬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問林久道:“還有一個,漁汛時或有足夠下水,但,就像當下的澹季,怎麼解決?”
林久沒有多想,直接道:“大人,小的建議只養鴨子,從破殼到長成,只需二三月時間。”
朱塬再次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