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或許更接近一些,探討了青春期的性、謊言與暴力,反映了青少年對成人世界的不滿與反抗。
又或者是《發條橙》?《洛麗塔》?《1984》?
都有一點重合的部分,但都不是,《性》絕對沒有縫合上述的任何一部作品,它就是方星河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絕望和堅強。
那麼,再結合他的年齡,我忽然就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了。
從2月份看到文章起,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也和軼凝、兆言等人討論過。到現在整整8個月,我們從未發聲,不是不想,而是提筆忘字張口忘詞。
然後就在昨天,我特意買了幾本雜誌,帶回去給我的孫女和外孫看,成長在幸福家庭裡的兩個小孩,看得熱淚盈眶。
在那一刻,我終於意識到方星河的人生和他的文字到底是什麼——
那是一種於絕望中誕生的偉大力量,而方星河用他天生的敏感和強韌的尊嚴,將之化為文字,因此便具備了打動人心並且流傳下去的厚重價值。
我常常講:寫作是生命的光輝和永遠。
那麼,不同的作品一定有著不同的光輝,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寫作本無高下,可某些文字天生偉大。
因為寫下它們的生命與眾不同。
方星河便是這樣的與眾不同。
他在黑暗童年中生髮出深沉的恨,也在母親的瞳孔中看到深刻的愛,他恨而不沉溺,於個人感情中昇華出對事物本質的思考,他愛而不渴求,於殘缺抱憾下繼續活得堂堂正正。
在一起做節目時,我看到他流露出幾分孩子氣——像一個頑童那樣用陷阱戲耍焦教授和陳畫家,在鏡頭前高傲冷漠,下場之後忽然對著謝戎哈哈大笑——我也哈哈大笑,我太喜歡這樣的他。
鮮活、蓬勃、野性、桀驁、熾熱、好好好!
如果再次講回到《性》,他的批判是正確的,我只講這麼多:自由主義必須服從法律、道德、良知和責任。
我喜歡《性》,僅次於喜歡方星河。
我希望方星河能用他的光輝喚醒沉睡的大眾精神,我相信他能做到。
因為他不止有文字,他本人,就是一個於絕望黑暗中開出芬芳的時代榜樣。”
……
李女士和王老師的盛譽,就是今天僅有的兩篇提到《性、暴力、和謊言》的文章。
誰都沒有想到,距離80後最強音上市已經24個小時之久,報紙上居然一片安靜。
等著看難防系報刊的吃瓜群眾大失所望,但外界不知道的是,難防系並不是沒有寫稿,他們不但寫了,而且提前就準備好了各種角度的“防爆”。
只是,他們緊急撤掉了。
李女士和王老師當然沒有這樣的影響力,真正有力量的是《性、暴力、和謊言》本身。
在這樣的一記重擊面前,那些人事先組織好的攻擊,就如同螳臂當車般可笑。
10月23日,《80後最強音》上市的第二天。
這一天,輿論界萬馬齊喑。
*************
最近幾天的後續實在太不好寫,字數方面,大家見諒。
&nnium、魚獄於圄與雨語,Z世代19鷹了~~~
感謝大家投出來第二個單日一萬月票,大家都是驕傲的野孩子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