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躁動,仍在校園裡醞釀,暫時不太能夠影響現實。
但是文學界的躁動也很奇妙的沉蓄著,只有兩個人發文盛讚,叫人不明所以。
23號,李小林女士發表了一篇長文。
《中學生的自由與責任、孩子的愛與痛、新時代青年的思考與直覺》
在文中,她將方星河與父親等同。
“方星河比同時期的父親具備更多的能量。
給父親讀完這篇文章,我笑著打趣:您仔細想想,14歲的時候,您在幹嘛呢?
他反應激烈,從喉嚨裡發出微弱的嗬嗬聲,我知道,那是在笑。
在即將給人生劃上句號的最後階段,看到文壇裡湧現出方星河這樣的後輩,他太開心了。
我也開心。
可能是因為我太愛父親,所以難免將他拔高——其實可以說,30歲的巴金仍不具備方星河如今的思考深度、總結能力、文學素養和偉大意識。
前三個很好理解,什麼是偉大意識?
解構世界黑暗面的智慧,直視人性黑暗面的勇氣,批判自由黑暗面的強硬,以及對抗所有黑暗的使命心。
很多文人擺弄文字的技巧極其嫻熟,可是他們永遠寫不出如此動人心絃的作品,差在哪裡?偉大意識。
想要成就偉大,就必須有一種精神:明知是死,笑而赴之。
但人性的根本是自私和軟弱,想要克服,何其艱難?
方星河能夠做到,是因為他黑暗絕望的童年,這並不值得提倡,在如此重壓之下,千萬顆種子,最終很可能只長出一朵潔白的花。
方星河正是那朵罕見的花。
我不會覺得這樣的他需要保護,但我相信,在我們視線難以觸及的黑暗淤泥中,還有千千萬萬顆很難破土的種子需要保護。
給孩子們以愛,撫慰他們的痛,自今天開始,必須成為中國社會家庭教育和兒童關懷的重要議題。
青少年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祖國遲早有一天需要他們去建設,這一代人家庭責任的缺失,必將導致下一代人社會責任的崩壞,天理昭昭,報應不爽,此事宜早不宜遲……”
李小林並沒有直接抨擊自由主義,她也是一個柔和的人。
但她卻用非常柔和的方式,向整個文壇宣佈:我肯定是要護著方星河的,你們隨意。
“我不會覺得這樣的他需要保護”,瞧,多麼微妙的措辭。
看得懂的會心一笑,看不懂的……這種智商恐怕也打不過方星河,更不必擔心了。
除此之外,她還將方星河視為“一個讓我哭到釋懷的隔代朋友”。
她用了非常詳盡的筆墨,去坦露心中情感。
“自打3月份看到方星河的《性》,我就常常懷念從前。
那段期間,父親被打倒,母親成了臭婆娘,人們避而遠之,幾乎再無人登門。隨著父親罪名的加重,家中的氣氛壓抑得令人難以忍受。
母親常常瞪著失神的眼睛,望著天花板,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
而我沒什麼好安慰她。
我那時十分惶惑,內心深處不相信父親會有罪,但面對鋪天蓋地的大批判,我覺得茫然。
我只想逃避。
我越來越少地待在家裡,甚至害怕和父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