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都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慢慢的透過自上而下的變革。
齊國如果能成功的笑到最後,也許他為這個時空的歷史走向開了一個先河,一個從奴隸到帝王的奇蹟。
冬日的齊國,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甚至作為最高領袖的楊浩,都在擼起袖子加油幹,為自己的生活,國家的發展的貢獻自己的力量。
到了楊浩如今的地位,那些體力活自然是不用他親力親為了。
他每天的任務就是處理一下官員彙報上來的工作,建立了略微完善的文官制度後,楊浩現在可謂是輕鬆了不少。
基層官員的事情並不需要彙報到他這裡來,他只需要負責處理那些大臣的匯總。
清閒下來的楊浩,冬日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寫寫畫畫。
當然他的寫寫畫畫不是弄些花鳥魚蟲這種藝術品來陶冶情操,而是為豐富天工開物的內容。
之前的武備志如今也被楊浩收納進了天工開物之中,作為一個單獨的分類。
他要完成一部千古奇書,集上古智慧之大成。
這本天工開物之中,楊浩按著類別,將其分成,武備,建築,水利,礦藏,農業,牧業,冶煉,民生,這八個大的類目。
而在每一個大的分類下面,還要分成許許多多的小分類。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楊浩覺得自己有生之年都無法將其編撰完畢了。
不過楊浩並不貪心,只要自己開了這個先河,一代人一代人的不斷完善下去,早晚有一天這部大齊百科全書將會包羅永珍,造福於人類。
甚至有可能,後世自然科學,會因為自己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部書籍而發生改變。
楊浩不知道這個時代的未來會變成什麼樣,而現在,在他的書房裡的幾塊白板上畫著密密麻麻的圖案與數學公式。
將炭筆放下,楊浩欣慰的看著自己苦苦鑽研了良久的成果。
這是一架織布機的草圖,這個時代低下的紡織效率根本無法滿足楊浩的需要,根據婦女織布的原理,結合著腦海中僅有的關於織布機的印象。
楊浩用了數月的時間摸索與實踐,終於完成了看起來略微完善的織布機,並將其命名為洪武一式紡織機。
不過他設計的洪武一式紡織機雖然能比齊國現在的紡織效果高上幾倍,但他知道這不是古代紡織效率的頂點,他很清楚有一種織布機叫做珍妮紡織機,這種織布機效率在工業革命之前可以說達到了人力織布的頂峰。
只不過楊浩沒有那麼高深的機械造詣,無法做出那種逆天產物,只能希望在今後一點點的完善洪武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