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的冬天不知為何比之往常要寒冷了許多。
夏日裡洶湧的濟水早已經變成了千里冰封,一場大雪過後,天地間彷彿只剩下了黑白兩種顏色。
天氣雖然惡劣,但長安城外的施工並沒有因此耽擱下來,反而比以往還要忙碌了許多。
對於長安城的老齊人來說,朝廷的工程是衛自己在冬日裡增加了收入的來源,不至於讓自己守著那點老本堅持到下一季的收成。
對於自己的事情,平明們都是聰明的,雖然沒學過乘法口訣,也不認識數字,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未來有一個簡單的規劃。
長安城的生活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如果說以前人們只是為了吃飽肚子,現在更多的人有了別的追求。
比如寬敞暖和的房子,女人頭髮上的裝飾品,還有許多與生存並沒有太大關係的東西。
長安城的百姓們渴望更加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但是想要過的更好,就要更加的努力,而努力的目標那就是賺錢了。
經過這麼久的流通,銅錢已經成了齊國生活當中必須品,雖不至於沒有錢就寸步難行,但有錢還是要方便許多。
楊浩雖然想讓百姓富足,但是他現在並不怎麼鼓勵商業的發展,他認為商業只有建立在物質基礎豐富的前提下才是一項良政。
否則以齊國現在的物質基礎,根本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商業體系,反而可能會讓齊國的百姓變得功利起來,變成一切向錢看,投機倒把的銅臭之人。
那樣的結果不是楊浩想看到的,錢財只不過是一件工具罷了,正真決定人們生活水準的還是各種物資。
如果齊國現在有吃不完的糧食,用不完的布匹,可能人類社會在他手中飛躍到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這種好事也只能想想罷了,他現在能做的就是,不斷的督促著齊國百姓,努力工作,不斷的完善齊國的各種基礎設施。
在這隻中忙碌的氛圍中,老齊人比起那些新加入的人幸福的太多了,齊國朝廷對於那些主動過來幹活的百姓,給的待遇還是很豐厚的,至少在楊浩看來是如此。
老齊人一個月除了能得到十餘枚銅錢之外,每天還能免費吃一頓飽飯,而那些被強迫幹活的新人就不同了,住在城外簡易的窩棚裡,唯一取暖的辦法就是一群人擠在火堆前,靠著火焰和同伴的體溫對抗這冬日的嚴寒。
楊浩也想做一回好人,但是齊國的實力根本做不到安置如此多的人口,他能為這些人每天提供一頓飽飯,一頓稀飯已經是他所能做的極限了。
為了穩定這些悽慘的勞工,楊浩為他們畫出了大餅,許下了種種好處,加上幹活的人當中還有無處不在的老齊人作為樣板。
勞工們的情緒暫時還是穩定的,至少沒有暴亂髮生的苗頭。
一個人如果有了希望,就會為自己減少很多麻煩,最可怕的是將人的希望全部扼殺,那樣做最後死的只會是自己。
楊浩對自己總結出來的人生哲理很是認同,在他眼中那些奴隸主就是那種服用慢性毒藥之人,在這個時代奴隸的數量要遠遠的超過了那些作為統治者的奴隸主,在這種高壓的政策下,有時候只需要一格小火星,便可能點燃奴隸們憤怒的情緒。
只要這種憤怒在全部奴隸中蔓延開來,奴隸主的末日也就到了,只不過這種可能性發生的機率實在太低。
不過略知歷史走向的楊浩,知道人類社會制度的變革,有時候並不是一個階層推翻了另一個階層,至少他沒有聽說過古今中外有哪一個文明是奴隸造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