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老遠的來一趟,就是為了看他的臉色?”
無比真實的一段劇情,把舊社會的‘吃人’展現的淋漓盡致。
觀眾們起初是單純的把這部電影當成一部搞笑喜劇片看的。
但是看著看著,他們笑的同時,心裡也開始沉重了起來。
因為,他們也逐漸發現了,這個劇情不對勁了。
很多細節和東西,對應到今天,依舊能展現和解讀出很多東西。
例如對當年社會的吃人展現的淋漓盡致的場面。
一座小城,稅收收到了九十年以後,從舊社會收到了現代社會的2010年。
還有王法嗎?
還有法律~~~~——嗎?
觀眾們隨著劇情的推進,表情中的嚴肅也越來越多。
當然,他們還不是很能看得懂太多的細節,更多的是當搞笑片看。
真正讓人能夠看懂的,當屬接下來的一段劇情。
黃四郎要給張麻子一個反擊和下馬威。
這天,六子吃了一碗涼粉,被人堵在了店裡。
有誣告,六子,吃了兩碗粉,但是隻給了一碗的錢。
六子,自證清白,死了。
觀眾們看的出奇的憤怒。
再接下來,張麻子和黃四郎,以及馬邦德三方的鬥智鬥勇。
真正屬於視聽上的無上盛宴了。
三方演技對飆,各種明裡暗裡的鬥爭,演繹的淋漓盡致。
張麻子裝回麻匪,給百姓們發錢。
黃四郎命人扮作麻匪,又把錢搶了回來。
縣長夫人的身亡,老二的身死。
和最後的的鬥智鬥勇。
觀眾們的心態,也隨著劇情的推進,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
他們都看得表情嚴肅了起來。
一直到電影的最後,張麻子拉著車,在廣場上鋪滿了銀子和槍,一遍遍喊著:“槍在手,跟我走。”
人民從一開始的害怕,到起身反抗壓迫的過程,看的人熱血沸騰。
直到最後‘黃四郎’的死。
他們真的在乎,是的是真的黃四郎還是假的嗎?
不盡然。
他們真的不知道死的是假的黃四郎嗎?
也未必。
只是種子需要一點養分生根發芽而已,死的,是他們心中一直壓迫他們的黃四郎。
一直到最後,電影的結尾。
隨著《背叛之夜》的響起,張麻子獨自一人離開了鵝城,身邊已經一個人都沒有的孤獨身影,電影落下了帷幕....
(感謝書友打賞:白祫,路易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