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末,天氣已經漸漸炎熱了起來,哪怕是四季變化並不是很明顯的十萬大山,都能感覺到一股燥意。
隨著一個多月的磨礪,李老三給唐義定的第一輪練習已經結束。如今他已經能在六息內連續擊飛二十六箭了,雖然不能保證每一支箭的落點,可掌握大致方向沒太大問題。
當然,這還不是唐義的最好成績,他的最好成績是雙弩齊射的情況下,三息之內連續擊飛十八箭。
比起一開始只能連續擊飛四五箭,這成績已經相當不錯了。
如今唐義已經進入了第二輪練習之中,這一輪的難度就增加很多了,唐義必須隨時隨地應付李老三的暗箭,且必須用弩箭擊中移動中的李老三。
當然,李老三可沒有本命飛劍護體,因而他如今每天都穿著厚厚的鎧甲。
天氣雖然炎熱了很多,可清晨的屋頂還算涼爽,因而此時唐義正躺在屋頂背誦論語。這是馬婆婆給他安排的新任務,如今他除了下午要練習書法外,上午還要讀書,哪怕他早已將論語背會了,可依然要讀。
馬婆婆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又教不了你,你就自己讀吧,等啥時候完全明白話裡的意思了,啥時候讀下一卷’。
學而篇唐義已經讀了好幾天了,按理說身為新世紀的大學僧,哪怕沒背過論語,難道還能沒看過網路上那些論語的解釋麼?尤其學而篇中的大多句子,當初上學時都要求背誦過,甚至教室裡都掛著這些句子。
可到了李老那裡,任憑唐義把那幾句話翻來覆去說出花來,老傢伙仍舊是一句話,“再讀!”
李老要的不是翻譯出這些句子來,而是要他將這些句子讀到心裡,讀到生活裡,真正讀成自己的東西。
這可就有些難嘍。
論語中的道理簡單麼?其實並不難。好麼?也很好。可是一個人的習性是多少年習慣形成的,常言道‘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習慣這東西哪兒是這麼容易改的?
能改麼?自然是能的,只是需要大量的時間,長久不懈的堅持,這才能用一個新的習慣替代掉舊的習慣。
唐義讀書的聲音很大,下面的人都能聽得清,一開始大家聽到唐義背誦的論語時,還好奇聽上兩嗓子,可如今大家都能倒背了,自然就沒人在意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
讀到這裡時唐義忽然聽到下方傳來嗖的一聲,想都不想的抽出竹葉青,向著左側橫切了出去,只聽‘叮’的一聲後,弩箭竟擦著竹葉青的劍刃飛向了唐義。
這一箭他並沒能擊飛,只是略微改變了弩箭的方向,使得弩箭擦著自己的鼻子飛了過去。
唐義用左手擦去鼻尖的血跡後,既沒有理會飛向遠處的弩箭,也沒有懊惱自己劍術不夠,只是繼續讀道:“則以學文。”
“子夏曰:……”
隨著第一支弩箭飛來,緊跟著弩箭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方向也飄忽不定,一會兒在左一會兒在右,有時甚至會左右齊射。
一輪射擊結束,唐義僅擊飛了一支弩箭,其餘弩箭只能略微改變方向而已。他的汗衫上早已處處破洞掛滿血珠,甚至右臂還因為躲避不及,被一支弩箭鑽出個血洞。
不過唐義只是在傷口上撒了些小神醫調配的藥粉,便繼續讀了起來。下方的眾人彷彿沒聽到弩聲一般,繼續做著各自的事情,就連唐義受傷都沒人肯抬頭多看一眼。
用他們的話說,反正這小子又不會死,看不看吧。
第二輪的射擊很快便開始了,只是唐義剛剛擋下兩箭便抬頭看向了村口方向,而左側李老三那邊也停止了射擊,只有右側的秀鳳多放了一箭,看出唐義的異樣後,這才收手。
村口處傳來了陣陣馬蹄聲,不多,僅四五騎。
唐義和李老三對視了一眼後,雙雙踩著屋頂飛奔向了村口處。馬婆婆家離村口不太遠,僅一條街的距離,兩人很快便趕到了村口。
此時打穀場上正有四人騎馬而來,兩前兩後,前面兩人一人穿暗紅色練功服,一人穿紫青色練功服,後面兩人皆穿黑色練功服。四人的胸口處,皆用金線繡著一隻虎頭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