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禹的活字印刷術終於有了進展,在崑山和三名雕刻師傅經過十幾次試驗之後,才發現是墨水的問題。
崑山叫羅禹去忙其他的,這裡有他們就行,外面採買紙張和書本的人快回來了,實在沒事幹就去接一下。
羅家聽完有點懵,這是被嫌棄了,看過汽車、飛機、火箭等等高科技的人居然被這幾個土包子給嫌棄了,也真是無語了。
不過,他們說得也對,如何改進墨水自己本來就是外行,就交給師傅們吧。
得,你們慢慢弄吧,單筒望遠鏡的架子已經做好了,鏡片也打磨完成,還是去組裝試試吧,有了這東西,以後會帶來不少便利。
那水晶共打磨了八片凹凸鏡,剩下的材料給李秀寧和楊蔓一人做了一個高腳水晶杯,杯身上雕刻著一些花草,在陽光下倒人加冰的葡萄酒,將整個杯身都映成紅色,漂亮極了。
兩人從拿到後就一直愛不釋手,隨身帶著,好像是什麼寶貝一樣。
這個時代西域已有玻璃透過胡商帶過來,但大多數都是容器形狀,而且價比黃金,一個茶壺大小的玻璃容器,竟要賣到五千文,這相當於一個小鎮集一個月所收的稅錢。
所以,非鉅富之家是不可能擁有的,羅禹一直想要把玻璃燒出來騙點錢花花,可惜,時機不對,這場仗不打完,誰有心思買這些奢侈品。
想遠了,還是回黎老爹家裡去組裝望遠鏡吧,大唐沒統一全國之前,沒必要為那些事操心。
也不知道李淵父子怎樣了,按羅禹所知的歷史推算,此時李淵可能已接收長安了,但全國戰局卻是一日三變,在這裡眾人又刻意迴避談論外面的事情,倒讓羅禹變成了兩眼一抹黑。
李秀寧雖然從來不問起李家父子,但羅禹知道她肯定也時刻牽掛著,這讓羅禹有點過意不去。
當初答應李淵帶李秀寧遠離沙場,說到就要做到,更何況,特戰隊裡有人會將這裡的情況報予李淵,他真要有需要幫忙的時候,自會派人過來請他們出山的。
想通了就不再糾結,以李淵父子的本事,這裡好像還真沒有什麼人能是他們的對手,坐看風起雲落吧。
李世民的六千多騎兵已進入官道四五里了,兩側都是高山,秦嶺餘脈地勢雖不如主峰那邊險峻,但也不是常人能攀爬上去的。
當年為修這條狹窄的運兵大道,楊廣不知道動用了多少資源,用了三年時間才修好,總長不過才六七十里。
再往前面六七里就要到達薛禮他們伏兵的山谷了,這裡本就少雨,官道上很乾燥,想要找尋薛舉退軍的痕跡,卻沒一點線索。
李世民心中有一股不安的感覺,翠怡山那處山谷是否真的合適伏兵?他沒到實地看過,只是想當然的把山谷設為伏兵之處。
這跟趙括的紙上談兵有異曲同工之妙,李世民轉頭看了一眼劉弘基,見他也是滿臉不安,便問道:“你也感覺到了?”
劉弘基道:“屬下總覺得薛舉不會如此輕易退兵回蘭州,可又實在想不到他除了往西退還能去哪裡?將軍,這裡的地形不適合伏兵,我們還是先趕到那山谷再說吧。”
李世民閉起眼睛想了想,正待下令,往前探路的一名特戰隊員己飛馬來到李世民馬前,行禮後稟道:“稟將軍,薛校尉已在山谷裡待命,屬下帶人探完了這段山路,未發現有敵蹤。”
李世民聽後,道:“傳令,加快速度,儘快趕到山谷與薛禮匯合。”
軍令一下,幾千騎同時加速前進,馬蹄聲響徹雲霄,直震得地動山搖。
山谷裡沒有伏兵,只能證明薛舉已出了狹窄的官道,撤往甘谷縣方向了。
情況有變,薛舉退得迅速,不清楚他為何不在路上設伏兵,這老狐狸用兵,是真的讓人摸不著頭腦。
李世民來到那處巨大的空地,這裡是修路時挖開的,應該是當時的民工駐地,整片空地成一個巨大的半圓形,位於官道的右側。
當看到空地上只有零星的雜草從石縫處冒出來以外,根本就沒有其他遮擋物以後,李世民才明白,薛舉為何要退那麼急了。
薛禮稟道:“將軍,事出意料,我們下一步該如何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