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與三女吃完飯後就要李秀寧留下來說說體已話,雖然有些話不方便父女間說起,但李秀寧四姐弟之母竇氏已仙去七年了,所以,李淵也擔起了母親的職責。
喝了一口女兒用新式沖泡方法泡好的茶,李淵回味著茶香,喃喃道:“不錯,秀寧啊,你真想好了要和羅禹那小子廝守一生?”
李秀寧道:“父親,人生一世,能得遇如此郎君,且相互愛慕,女兒已別無他求。”
李淵嘆口氣道:“為父知道,這些時日你一直與他在一起,朝夕相處,難免會有所依賴,你確定不是一時衝動?”
李秀寧淺笑道:“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是他給女兒作的詩,父親,您覺得他如何?”
李淵唸了一遍後笑道:“文才驚豔,有建安遺風,說句實話,長安分別後,這半年來為父一直在關注著你們,以他在沙場的表現,雖略顯稚嫩,卻也中規中矩,算是可造之才。”
李秀寧喜道:“看來父親對他印象不錯!”
李淵又笑道:“是的,上馬能治軍,下馬能安民,提筆出華章,這樣的男子最是能吸引你這種舞刀弄槍的女娃。”
李秀寧撒嬌道:“女兒乃大隋驃騎將軍,怎是舞刀弄槍的女娃了?”
李淵打個哈哈:“是,為父說錯了,我女兒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將軍。”
李秀寧心中歡喜,不僅是李淵接受了羅禹,也為自己的真心有著落而開心,她對羅禹似是有一種魂牽夢繞的感覺。
李淵見李秀寧笑著不說話,便道:“秀寧啊,如今之勢,風雲變幻,為父祝福你能找到好歸宿,但想要為父答應你們成親,卻也有一個條件。”
李秀寧從暢想中回過神來,問道:“父親請說。”
李淵寵溺的看著李秀寧,回憶了片刻,才開口道:“為父跟你講講你母親竇氏的故事吧。”
李秀寧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那個溫柔、美麗的身影,母親去世時,她己十一二歲,那張不捨丈夫兒女的臉龐她永遠也忘不了。
說起這竇氏,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尋常女子,她生於名門,金枝玉葉,出身極其高貴,是北周神武公竇毅和襄陽長公主的掌上明珠。
大約是在竇氏六七歲的時候,便做出了一件令人非常吃驚的事情,她曾大膽勸諫周武帝!
周武帝當時的皇后是阿史那氏,阿史那氏乃是突厥王之女,不知道是什麼緣故,周武帝不是很喜歡這個阿史那氏,冷落了這位皇后。
就在這個時候,竇氏就站出來了,這個小女孩兒對自己的舅舅說,突厥實力非常的強勁,您既然迎娶了突厥王女為後,那麼您就應該善待她,突厥跟我們關係好了,我們就不怕關東的北齊,也不怕南朝的陳。
北周武帝當時一聽是大驚失色,後來馬上轉變了態度,善待阿史那氏皇后,小小孩童竟然有這個膽量和政 治洞察力,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竇氏三歲讀《女誡》和《列女傳》,且過目不忘。
竇氏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父親竇毅犯了難,最後想出一記妙招,就是比武招親。
在門屏上畫了一隻孔雀,讓所有上門求親的人去射這隻孔雀的眼睛,結果這些來求親的,箭法都不靈光,沒有一人符合要求。
就在這個時候,李淵來了,氣定神閒,引弓搭箭,箭出正中孔雀兩眼,竇氏父母感嘆李淵神技,將竇氏許配給李淵,如此別緻的招親,一時傳為佳話,“雀屏中選”成語也由此而來。
竇氏為李淵生下李元吉、李秀寧、李世民、李建成四個孩子,七年前因病離世,成為李淵一生中最大的痛。
李秀寧對母親的事情知道的不多,一來李淵很少提及,二來她當時年紀還小,現在聽父親講起,心中也是無限想念。
李淵說完竇氏的事情後,眼含淚花道:“女兒啊,人世間最珍貴的就是和相愛的人在一起的時光,你傾心羅禹,他也心繫於你,試問為父如何下得了狠心將你們拆散?但為父不得不為你們將來考慮,你們成親後,必須解甲,以後不得再上沙場,這條件你們能答應嗎?”
李淵在給李秀寧信上就已提起此事,此刻聽李淵再一次鄭重其事的提出來,顯然是不放心她心繫戰陣,然後羅禹也為了陪她而告別沙場。
李秀寧雙眼見淚,抽泣道:“多謝父親關懷,女兒答應父親,成親後解甲,與夫君羅禹遠離戰場,從此不再提起崢嶸歲月。”
李淵接道:“你能替羅禹作決定嗎?”
李秀寧堅決點頭,她相信羅禹說的是真心話,也相信羅禹的承諾他一定會辦到,如他所說,東南西北那麼多美景好物不去遊玩欣賞,誰願意一直耗在無休止的征戰中度日?
李淵欣慰的笑了,但他還是不太放心,想了想又說道:“為父要聽羅禹親口承諾方能放心將你許配於他,這小子怎麼還不過來提親?難道老牛沒有跟他說明白?”
李秀寧紅著臉撒嬌道:“他那邊應該還沒忙完,您還不放心牛叔?”
李淵剛想再調侃兩句,門口的親衛喊了一聲“報,主公,二公子自松塔發來急信。”
收起心思,心下疑惑,牛進達的信沒到,外出執行任務的世民,信卻先到了,難道老牛出什麼變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