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現象似乎說明,在這次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後,仍然有一些恐龍掙扎著生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最後才因為不適應新的氣候和新的環境而最終相繼滅絕。
哺乳動物時代:
第三紀(Te
tia
y pe
iod)始於距今 6500 萬年,延至距今約 180 萬年。第三紀的重要生物類別是被子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類、雙殼類、腹足類、有孔蟲等,這與中生代的生物介面貌迥異,標誌著“現代生物時代”的來臨。
第三紀時被子植物極度繁盛。除松柏類尚佔重要地位外其餘的裸子植物均趨衰退。蕨類植物也大大減少且分佈多限於溫暖地區。第三紀的植物有明顯的分割槽現象,地層中還有許多微體水生藻類化石。
脊椎動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爬行動物的衰亡,哺乳類、鳥類和真骨魚類取而代之,興起且高度繁盛。第三紀的早期,仍生活著古老、原始的哺乳動物;到了中期,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先後出現,逐漸代替了古老、原始的哺乳動物;第三紀晚期,現代哺乳動物群逐漸形成,更是偶蹄類和長鼻類繁盛的時期。尤其馬的進化很快。
中生代末,海生無脊椎動物有明顯的興衰現象。盛極一時的菊石類完全絕滅,箭石類極度衰退,而雙殼類、腹足類、有孔蟲、六射珊瑚、海膽、苔蘚蟲等則進一步繁盛。第三紀出現的有孔蟲分佈廣泛、進化迅速,對於海相第三系的劃分與對比很有意義。
此外,它們的生態分帶已應用於確定沉積盆地水深的變化。原生動物中的放射蟲在第三紀也十分繁盛,在深海研究中佔有突出地位。雙殼類在第三紀有很大發展,腹足類在第三紀進入極盛期。
陸生的無脊椎動物以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可以根據它們不同時期組合面貌的變化,進行陸相第三系的劃分。
約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呈輻射狀演化,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又分化出高等靈長類動物。
3300萬2400萬年前,產生了猿。埃及發現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和埃及猿已經具有類人猿的一些性狀;稍晚後的古猿化石還有森林古猿分佈範圍較廣,在亞洲、歐洲、非洲均有所發現。東非的原康修爾猿已經是一種猿,是人類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為林棲動物,四肢行走,屬於攀樹的猿群。現存的猿中包括兩個類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類)和亞洲猿(長臂猿和猩猩),這兩個類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界限,顯然,二者的分化發生在1200萬年1500萬年前。
在約1000萬年前至約380或200多萬年前,有兩種過渡時期的化石代表。一種是臘瑪古猿,一種是南方古猿。
最初的人類在人類學中被稱為“完全形成的人”。我國古人類學者把這一程序分作猿人和智人兩大階段,每段再分為早晚兩個時期。
250萬年前,熱帶非洲的氣候開始惡化,冰期從北半球襲來。隨著氣候越來越乾旱,稀樹大草原開始逐漸變為灌木大草原,大多數南方古猿消失。有兩個例外,一種情況是,某些地區稀樹大草原保留下來,那裡的南方古猿得以生存下去,比如南方古猿能人種和兩種粗壯種。
更重要的一種情況是某些南方古猿群體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一些成功的防衛機制而生存下來,對於這些防衛機制人們只能去猜測,可能會扔石頭,或者使用有木頭和其他植物材料製成的原始武器,有可能露宿野外篝火旁。
事實上正是這些南方古猿的後裔生存下來並繁榮起來,最終進化成人屬,從樹上棲息雙足行走轉變為陸地生活並雙足行走。
歷史進化中劉存下來的種種,有些已經消散如雲煙,而有些因果迴圈生成了現在的世界。正如很多個歷史時候一樣,華楓隱隱覺得這次“末日危機”之後,也許會有更大的挑戰等著他們,這種挑戰遠大於這次堪稱人類生死存亡之際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