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元甫試訊於佑;佑口對響應,皆得其要。元甫奇之,乃奏為司法參軍。元甫
為浙西觀察、淮南節度,皆闢為從事,深所委信。累官至檢校主客員外郎,入為
工部郎中,充江西青苗使,轉撫州刺史。改御史中丞,充容管經略使。楊炎入相,
徵入朝,歷工部、金部二郎中,並充水陸轉運使,改度支郎中,兼和糴等使。時
方軍興,饋運之務,悉委於佑;遷戶部侍郎、判度支。為盧杞所惡,出為蘇州刺
史。佑母在,杞以蘇州憂闕授之。佑不行,俄換饒州刺史。未幾,兼御史大夫,
充嶺南節度使。時德宗在興元。朝廷故事,執政往往遺脫;舊嶺南節度,常兼五
管經略使,佑獨不兼。故五管不屬嶺南,自佑始也。
貞元三年,徵為尚書左丞,又出為陝州觀察使,遷檢校禮部尚書、揚州大都
督府長史,充淮南節度使。丁母憂,特詔起復,累轉刑部尚書、檢校右僕射。十
六年,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卒,其子愔為三軍所立,詔佑以淮南節制檢校左僕射、
同平章事,兼徐泗節度使,委以討伐。佑乃大具舟艦,遣將孟準先當之。準渡淮
而敗,佑杖之,固境不敢進。及詔以徐州授愔,而加佑兼濠、泗等州觀察使。在
揚州開設營壘三十餘所,士馬修葺。然於賓僚間依阿無制,判官南宮僔、李亞、
鄭元均爭權,頗紊軍政,德宗知之,並竄於嶺外。
十九年入朝,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充太清宮使。德宗崩,佑攝冢宰,尋
進位檢校司徒,充度支鹽鐵等使,依前平章事。旋又加弘文館大學士。時王叔文
為副使,佑雖總統,而權歸叔文。叔文敗,又奏李巽為副使,頗有所立。順宗崩,
佑復攝冢宰,尋讓金谷之務,引李巽自代。先是,度支以制用惜費,漸權百司之
職,廣署吏員,繁而難理;佑始奏營繕歸之將作,木炭歸之司農,染練歸之少府,
綱條頗整,公議多之,朝廷允其議。
元和元年,冊拜司徒、同平章事,封岐國公。時河西党項潛導吐蕃入寇,邊
將邀功,亟請擊之。佑上疏論之曰:
臣伏見党項與西戎潛通,屢有降人指陳事蹟,而公卿廷議,以為誠當謹兵戎,
備侵軼,益發甲卒,邀其寇暴。此蓋未達事機,匹夫之常論也。
夫蠻夷猾夏,唐虞已然。周宣中興,獫狁為害,但命南仲往城朔方,追之太
原,及境而止,誠不欲弊中國而怒遠夷也。秦平六國,恃其兵力,北築長城,以
拒匈奴;西逐諸羌,出於塞外。勞力擾人,結怨階亂,中國未靜,白徒競起,海
內雲擾,實生謫戍。漢武因文、景之富,命將興師,遂至戶口減半,竟下哀痛之
詔罷田輪臺。前史書之,尚嘉其先迷而後復。蓋聖王之理天下也,唯務綏靜蒸人,
西至流沙,東漸於海,在南與北,亦存聲教。不以遠物為珍,匪求遐方之貢,豈
疲內而事外,終得少而失多。故前代納忠之臣,並有匡君之議。淮南王請息師於
閩越,賈捐之願棄地於珠崖,安危利害,高懸前史。
昔馮奉世矯漢帝之詔,擊莎車,傳其王首於京師,威震西域。宣帝大悅,議
加爵土之賞。蕭望之獨以為矯制違命,雖有功效,不可為法;恐後之奉使者爭逐
發兵,為國家生事,述理明白,其言遂行。國家自天后已來,突厥默啜兵強氣勇,
屢寇邊城,為害頗甚。開元初,邊將郝靈佺親捕斬之,傳首闕下,自以為功,代
莫與二,坐望榮寵。宋璟為相,慮武臣邀功,為國生事,止授以郎將。由是訖開
元之盛,無人複議開邊,中國遂寧,外夷亦靜。此皆成敗可徵,鑑戒非遠。
且党項小蕃,雜處中國,本懷我德,當示撫綏。間者邊將非廉,亟有侵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