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現在評審委員會里的那些克隆專家,雖然看似沒什麼科研成果。
可他們卻是這個世界上,到目前為止,最具前瞻性的科學巨匠。
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公司裡的那些科研人員,才可能少走歪路,並且走的更快更遠。
不過現在公司要面對的問題是,該如何解放公司內部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
雖然現在何小君不斷跟自己抱怨,說這些專家卡的太嚴了。
明明公司裡很多科研人員,提出的好多不錯的創意,可卻都被他們給否決了。
這是對科研人員的不尊重云云。
可肖鋒卻知道,其實這只不過是因為那些專家知道,就算讓這些科研人員真的去搞這些專案。
最後肯定也搞不出結果來,只不過是白白浪費時間和錢,所以他們才會否決了這些人的創意。
雖然現在第九實驗室是日進斗金,財大氣粗的狀態。
可畢竟他們不是歐美日本,那些底蘊深厚,背後往往都有大財團力挺的公司。
人家可以接受成百上千次的失敗,因為他們底子厚,承受得起。
可是第九實驗室,現在根基還很薄弱,而且他們身後的財團,現在才不過初具雛形。
所以肖鋒才會要求這個評審委員會對科研立項,嚴格把關。
一方面是他不希望在沒前景的專案上浪費太多的錢。
而另外一方面,浪費太多時間在一個註定失敗的專案上,也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至於說公司現在很多科研人員提出的科研專案,實在經不起推敲。
肖鋒覺得,這絕對不是科研人員的問題。
應該說,他們一方面還沒有適應現在公司的這個審批制度,對於審批委員會里的專家們的口味還沒有摸透。
另外一方面,就是現在第九實驗室還沒有找到正確使用這些科研人員的說明書。
同樣是黑頭髮黃面板的華國科學家,同樣一批人在國內,也許就會在實驗室裡碌碌無為的廝混終生。
可為什麼到了米國之後,同樣的一群人就能迸發出超常的活力和創造力?
我們可以看看米國生命科學領域的專家排行榜,還有在人工智慧領域科學家的權威排行榜。
我們就能發現,排在前十的很多都是國內出去的科學家。
為什麼到了米國,他們就能創新了?而在國內就搞不出來呢?
說到點上,肖鋒就覺得,現在國內的科研環境還是太過薄弱……不能說了……
而第九實驗室目前在這方面,肯定也應該做的不夠。
否則公司裡這麼多的博士,碩士,難道他們都是傻瓜?
要知道這些博士和碩士,幾千人啊,大多都是名校畢業的。
光是海外名校畢業的就有一千多人,國內頂級名校畢業的也有好幾千。
能夠在競爭那樣激烈的名校裡殺出一條血路來,就足以說明這些人的實力了。
而現在他們在第九實驗室勤勤懇懇,可肖鋒卻並不希望,這樣的科技精英,最後只成為一個只會唯唯諾諾的實驗人員,或者資料抄錄手。
那麼該如何激發這些人的創新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