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搞不好又要引起宗教甚至種族之間的戰爭。
所以現在地球和那些克隆專家所掌握的科技,是出現了斷層的。
而如果在讓那些科學家,倒向去逆推原來的科技,這就有些浪費資源了。
再加上肖鋒也有心培養華國科學家的自主創新能力,所以他就沒有讓克隆專家們過多的產於到第九實驗室的科技創新發展當中。
而是更多的鼓勵,公司自己的員工去大開腦洞。
但這樣做有好處的同時,也有不好的地方。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壞處,就是容易誤入歧途。
就比如一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想法,然後要進行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可這個實驗需要投入的資源很多,各種人力和物力資源投進去,最後可能要大幾個億。
而最後得到的卻是一個打水漂的結果。
而這也正是所有科技創新公司所最害怕的。
就比如谷歌,早些年的時候,就也曾經大力主張自己的員工要用於創新,大膽去創新。
公司方面會給予大力的支援,和扶持,如果專案真的具備可操作性,那麼公司的基金還會予以注資,重點扶持。
可是十年過去了,你能看到谷歌自己內部孵化成功的專案又有幾個?
當年曾經被吹得提天花爛墜的自動駕駛,曾經作為重點專案被拿出來單獨包裝吹噓過。
結果現在呢?卻被特斯拉打的落花流水,基本已經處於退出市場的邊緣了。
反而是他們從外面收購的很多專案,倒是做的非常不錯。
這種奇怪的現象,也一直困擾著谷歌,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與他們同病相憐的就還有夏普。
當年日本人,也只執拗的認為,最好的就是他們的等離子液晶技術。
至於什麼LCD,LED都是垃圾!
所以他們下了血本,去研究押注等離子液晶技術。
結果現實給他們狠狠的上了一課,他們的等離子液晶電視,確實很不錯。
可最後卻也成了他們的掘墓人。
因為在等離子液晶方面大把的投入,可在市場上卻換不回來合理的回報。
最終公司因為連續虧損,就只能賣掉了。
由此可見一個錯誤的科研方向,會給公司帶來多大的損害。
象谷歌那樣的巨無霸,因為財大氣粗,背靠米國市場,背後還有無數的金主。
所以人家虧得起。
而像夏普這種,曾經也是市場上風光無限的一哥,結果就行差踏錯了一步,最後就落得個賣身出局的慘淡下場。
所以肖鋒雖然鼓勵公司內部員工用於創新,可卻也同樣會對員工們的創意進行嚴格的稽核,審批。
從專案立項,上會,再到過審,雖然時間也就短短的兩週。
而審查委員會里面的克隆專家,也許對這個時代的一些科技很不瞭解,但對於未來的科學發展方向,他們還是在清楚不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