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也推出了一些不錯的產品,但企業並沒把重心放在這個上面。
一來是在國內沒什麼競爭的壓力,前幾年在國內造電動車的企業雖說一抓一大把,但真正能夠威脅到BYD在這個領域地位的,根本沒有。
二來,也是國內的電動車消費市場一直不是很成熟,市場份額有限,這也是BYD在這個領域沒動力的主要原因。
而且之前BYD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造電動大巴上。
畢竟電動大巴的利潤,要比私家車利潤高得多。
一臺私家車,補貼過後,也不過才二十多萬一臺。
而電動大巴,動輒就是四五百萬一臺,還經常能出口到國外創匯。
而且電動大巴可不像私家車這樣,要營造什麼駕駛感受,科技感,製造難度也不高。
所以那時候BYD更喜歡造大巴車。
但現在特斯拉進入國內市場之後,BYD才木然發現,原來並不是國內的電動車市場需求不大。
而是他們之前的思路只搞錯了。
要不然你看人家特斯拉,一個月就買幾萬臺,光訂單都能排到幾個月後。
雖然上市之後他們也有各種各樣的負面訊息,可卻依舊不能抵擋老百姓對他們的消費熱情。
難道那些消費者就都是傻子嗎?
難道他們就真的不愛國嗎?
並不是,而是因為國內的電動車廠商,沒有像特斯拉那樣滿足他們的訴求,給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正是因為了解到自身的缺陷之後,BYD才開始謀求做出改變。
可等到真的要動真格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好像事情並不像那麼簡單。
原來看似簡單的特斯拉的很多優點,他們真的學不來,人家那十幾年的燒錢,真不是白燒的。
最起碼在很多領域,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技術護城河。
而直到現在星火科技的出現,才讓他們有了直接突破護城河把握。
尤其是他們的這套繼承了毫米波雷達的攝像頭感測器。
這不但降低了成本,還大大提升了技術含量。
最關鍵是,人家可不光是把前面感知層的感測器給你做出來了。
甚至連決策層的前期也給你做好了。
一般智慧輔助駕駛是分三個層面的,感知層,決策層,執行層。
感測器就是感知層的關鍵,而決策層就是那套AI了。
而這方面,一直是BYD最欠缺的,所以他們才找了華威合作,希望華威幫他們解決軟體方面的問題。
而現在,星火科技,居然把決策層需要的圖形識別的人工智慧都做好了,這就是幫決策層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畢竟他們可不是特斯拉,財大氣粗到可以為了識別物品,專門做了一套FSD的晶片。
現在他們只要聯手華威,讓華威的系統程式設計人員,在星火科技的圖形識別基礎上,在遍一套執行決策的邏輯命令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