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坐在駕駛艙裡,已經是滿頭大汗。
不過看著他操作的機器人,正在把海底的礦砂一包包的裝包,送上來他心裡還是很開心的。
身上的疲憊,瞬間也就不翼而飛了。
他們這個工種,看起來好像很輕鬆,坐在船上的駕駛艙裡,操作著海底下的機器人。
看似很簡單,很安全,可實際上,這卻是一份非常考驗耐心和體力的工作。
因為他們操作的機器人,可和那種沒有觸覺的最簡單的機器人不一樣。
他們操作的機器人,渾身上下都佈滿了感測器,一方面要感受外界的力量。
因為這和他們的工作性質有關,要在幾百米甚至上千米深的水下,進行採礦工作。
那就相當於在幾百個大氣壓下面工作,而你的機器人既要感受到外界海水的壓力。
還要感受到海面下暗流湧動的洋流,因為如果你感知不到。
那麼可能就會被洋流給吹歪,一旦影響到你的挖礦動作。
那你這機器人就可能東倒西歪,而東倒西歪的下場就是危及到旁邊去其他機器人。
而且還要感知到腳下海底礦脈是否夠硬,腳踩上去會不會陷入到海沙裡。
等等這些,都是要考慮到的。
雖然從機器人傳遞回來的各種壓力,都會以一比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比例縮小。
可即便如此,各種複雜的力,傳導到操作員身上,也會讓操作員非常消耗體力和精力。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操作員要感知到海底下各個方向傳遞過來的力。
然後根據這些不同方向的受力,來改變操作機器人的模式,和控制機器人動作的精度。
這就是每個礦工多要面對的日常。
所以別看他們每天都坐在操作倉裡,吹著空調來操作機器人。
可實際上這份工作的難度可一點都不低,他們要時刻集中精神,感知海水下面的各種暗流。
因為你一個疏忽大意,都可能會導致數百萬元的損失。
所以礦工們的精神壓力,其實是非常大的。
有時候經常幹一兩個小時就要換人。
而且別看只工作了一兩個小時,可實際上因為精神高度集中,這一兩個小時所消耗的精力。
甚至都相當於別的工作,幹了七八個小時消耗的精力。
這可不是憑白瞎吹出來的,而是他們的跟船醫生,實實在在根據他們的身體情況反饋,測算出來的。
要知道這次出海,可不光是跟來了哈工大和哈工程的兩個老師的團隊。
連帶著濱城醫科大學,也派來了一個醫療團隊。
一方面是保證船員們的身體健康,另外一方面,就是要蒐集礦工們的各種生理和心裡的資料。
然後好制定礦工培養手冊,甚至在選材方面也會根據這些手冊來進行基礎的篩選。
畢竟在漆黑見不得光的海面下工作,可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得住這樣的壓力的。
而醫生們,在跟蹤了很多礦工的工作後的身體狀況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