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就是一個簡單的小號潛水艇,帶著探照燈和攝像機,外加帶著一個鉗子而已。
那些機器人的工作任務相當簡單,就是到海面下,去勘探海底的情況。
主要工作,就是為了大佬沉船做準備的,其他方面的作用基本就沒有。
如果說用到他們這次的海面下采礦,那無疑就是痴人說夢。
因為那樣的機器人個,根本就不具備在水面下工作的特性。
而這次名廚集團,為了在水面下搞開發,可是做了大量準備的。
這其中最難的地方,就是如何在海面下采集礦砂。
要知道海面下的工作環境,可和陸地上不一樣。
在陸地上採礦,唯一頭疼的就是要不斷的深挖,鑽洞。
把含貴重金屬的礦石挖出來,裝車運走,直接送到冶煉爐裡。
而海面下就不一樣了,因為整個工作環境是泡在水裡的。
所以要承受很多來自不同方向的力,就比如你發現了埋藏在海床下幾米深的一條礦脈。
那麼你如何把這些礦脈挖掘出來,要知道這些礦脈,大多都是堅固的海底岩石。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用鑽頭現在礦脈上鑽洞,然後把炸藥埋進去,把礦脈給炸碎。
然後再用鑽頭,把礦石打碎,變成礦砂,然後在吸上來。
這個過程中,光靠一個可以控制的鑽頭,那是不可能完成的。
這時你就要拍水下機器人登場了。
因為有時候礦脈,可以埋藏在二十幾米深的水面下,有的時候可是要埋藏在一百米,甚至幾百米,甚至幾千米深的水面下的。
而那樣的深水區,人類是根本進不去的,就只能派機器人下去了。
而機器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紮根到水底的礦床上。
然後用雙手,夾持住鑽頭,在礦脈上來回犁地,或者鑽洞。
這樣就能夠穩定鑽頭的輸出,同時機器人還要承受巨大的反衝擊力,要把這些的衝擊力化解掉。
與此同時,不要忘了水下還會有暗流,會有水的衝擊力和浮力。
這多種力道的作用下,機器人可是很容易會發生位移的。
一旦發生位移,那鑽頭可就拿不穩了。
所以這機器人就必須要造的更加高精尖,更加複雜。
絕對不是歐美以前開發的那種極其簡單的水下探測機器人可以比擬的了。
所以才會有了陳成眼前看到的這種機器人操控座艙了。
這時候四個學員,正在座艙裡,透過捆綁在他們四肢上的感測器。
在同步遙控水面下的機器人。
而羅老師則坐在辦公室最前面的那面電視牆前面,縱覽全域性。
發現那邊有不對勁的地方,進立刻只會學員們進行改正。
畢竟水面下的環境可是千變萬幻的,這一刻還風平浪靜,下一秒可能就風雲突變了。
暗流會不知從什麼地方冒出來的……
“羅老師,飯來嘍,你們先吃飯吧!”
陳成把飯菜放到桌上,然後喊了一聲。
羅老師回頭看了一眼,然後招呼到:“好了,午休時間,大家都停下來,吃口飯,歇一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