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他設計啥,反正消費者你就得接受,要不然你沒得選,。
可是現在不行了,你不和消費者直接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那你就死定了。
當然這只是其一的好處,而對車企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減少庫存。
加快資金運轉的效率,縮短資金回收的週期。
以往傳統車企,如果不是出了一款像坦克300那樣的爆款車。
那基本都是要先生產個幾千臺,然後發往全國各地4S店經銷商的手裡。
然後讓他們想盡辦法來銷售的,反正經銷商賣什麼價,怎麼賣他們不管。
不過到了年底,你經銷商就必須給我完成任務。
如果你完不成銷量,那麼到時候我廠家,就可以降低你的資質,然後取消你的返點。
這樣一來,有時候就會造成經銷商和廠家之間的矛盾。
畢竟有時候,因為一些特殊情況,很多經銷商真的是打死都玩不成銷量任務的。
就比如前些年,大眾自己就因為很多負面新聞,比如當年朗逸車後懸掛採用的板車懸掛,材質不過關。
最終導致車子橫樑斷裂,可他們卻採用打補丁的方式來解決。
這就導致了當年朗逸口碑斷崖式下跌,然後那年很多加盟的4S經銷商完不成銷售任務。
可大眾去傲慢的拒絕了經銷商們調低銷售任務的申請,然後獨吞了利潤,拒絕給經銷商們返點。
後來還有過因為雙離合,導致死亡閃爍,然後大眾方面依舊是高高在上拒不認錯的態度。
也是那時候的那幫消費者是最後一批情懷消費者,也可以說是一群傻瓜消費者。
都那樣被人糊臉了,卻依舊跪舔大眾,結果是把大眾給慣出了臭毛病來。
當然也有一大批消費者幡然醒悟,從此之後告別大眾。
反正那幾次過度消費了消費者的情懷之後,大眾國內第一品牌的形象已經崩塌了。
而經銷商也和他們鬧出過很多矛盾,甚至還上過央視新聞。
不過如果取消了這些經銷商,那這其中的問題不就都不存在了?
而且這樣還能做到精準控制庫存,減少資金積壓帶來的風險。
到時候接到一個訂單,就生產一輛車,這樣就能最大化的提升工廠的運轉效率。
不過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東西,那就是生產效率了。
因為這會影響到你交車給消費者的速度。
比如人家下單了,你卻要十天才能生產一臺車,加上運輸,可能十五天才能把車交給消費者。
可這時使用德國機床的情況下。
如果你使用了光洋的機床,那麼這生產的時間,。就能縮短到七天半,甚至直接縮短到七天。
這樣一來,你就能把交車時間又縮短兩天,你說廠家會怎麼想?
早一天交車就意味著早一天拿到車款,一輛車縮短兩天。
那麼一萬輛呢,一年呢,能多賣出去多少輛?
所以別看德國人一貫自稱什麼嚴謹,可要說到賺錢,他們的算盤可是打的比誰都精。
看到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帶來的好處之後,他們立刻就打算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