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汽車智慧控制程式的工程師而言,其實他們的工作性質是一樣的。
他們首先要捕捉到駕駛員的痛點,然後根據駕駛員的反饋,來重新設計並且解決問題。
而對於歐洲這些老牌車企而言,他們是不具備這樣網際網路思維的。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他們的設計理念就是。
老子設計什麼樣的車,你們消費者就買什麼樣的車,然後你們調整你們自己的駕駛習慣來適應老子的車。
你們想要老子為你們做出調整?
呵呵,那倒也不是不可能,不過你們要等到三五年之後的中期改款啦。
或者等到我們出一款全新的換代車型的時候啦。
這也正是歐洲老牌車企在設計電動車和混動新能源車時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
他們根本談不上靈活,甚至還有些保守固執。
所以他們的電控系統,真的說做的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
以前寶馬有某款5系混動車型,那車可以說把車主們坑的是欲仙欲死。
一大幫為了牌子去買車的傻叉,以為寶馬的混動車,怎麼不得比國內那些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要靠譜哇?
結果呢,買了一年,就各種問題百出。
車載電腦卡頓宕機,頻繁出現,甚至有的是開著車呢,就突然黑屏了。
還有就是充電時因為充電不均,會引起自燃……
然後就是剛剛過了一年質保期,電池就直接壞掉,然後換一個電池和總成,要花十幾萬。
要知道整車買來才三十幾萬……
最後很多車主,只能把這車當成燃油車來開,結果揹著幾百斤的電池和電機,那油耗自然是相當感人的。
那次之後,很多車主是再也不迷信什麼BBA和大眾了。
至於那款5系的第一批車主,則是分成了兩批。
有錢的就直接把車賤價處理,然後換一輛未來,或者里程來享受網際網路高階電動車。
至於沒錢的,就只能硬著頭皮硬抗,為當年的愛慕虛榮買單…
也正是因為這批車主的加入,才能讓國內那三大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每個月都有超過四千的成交量。
也正是因為有寶馬哪款車型的前車之鑑,所以才讓國內的消費者對這些洋品牌在新能源領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確實這些歐美車企,在傳統燃油車方面,可能確實有他們的技術優勢。
可一旦切換到混動或者是電動的新能源賽道上,他們就不足為慮了。
而且甭管是特孃的寶馬,還是賓士,你說這幫喪良心的。
推出一款電動車,無論是哪方面的效能,都沒比國內的新能源車高到哪裡去。
甚至你就說電動車的一個重要因素,續航里程方面,他們都幹不過BYD或者是那三大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
可他們居然有臉,敢把自己的車買到四十萬起步,一百萬封頂。
你說是誰給了他們的勇氣?
要知道電動車賽道里,大家都是同一起點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