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匹配調教的技術差距。
畢竟人家對自己的發動機,和變速器,那可是有最起碼五十年的資料和經驗積累的。
正是因為有以前那樣的大資料,所以人家才能把握好發動機和變速器之間每一個細微的變化,並且把他們的配合調教到最佳。
而在反觀我們這邊,很多車企,甚至在出廠前的路試,都捨不得搞太多。
收集大資料的理念,更是最近十年才出現。
甚至很多還是委託國外公司幫忙搞的,你就想想,那些外國公司,會百分百把這些關鍵資料都交給你嗎?
至於調教的時候,那更是會留一手的。
畢竟如果全都教會了你,那以後他們去做誰的生意?
所以很多外國公司,真的是靠著以前的技術老闆,躺著賺錢的。
至於我們國內的公司,出了BYD,和長城這樣的企業,會老老實實在車子上市之前,跑上百萬公里的路試、。
跑遍長江黃河,去了青藏高原還要去林海雪原,然後還要去熱帶雨林裡嚯車。
就是靠著這樣頭鐵來蒐集資料和技術的,當然還有另外一家車企,那就是大家都想不到的一汽……
至於其他的車企,什麼最美中國車,什麼藍鯨動力,什麼外國血統的RW系列都是狗屁。
大家知道就行了……
這也是國產車,甭看噱頭年年都很花頭,可傳統車企裡要說真正的技術,卻始終沒有幾家又進步的主要原因。
而在這動力匹配方面,我們的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可是有著先天的優勢。
你就拿未來,理想,和小鵬這三家車企而言。
其中未來和小鵬是搞純電車的,理想目前是出於增程式電動車的階段。
不管怎麼說,他們的主要車輛驅動,用的都是電機。
而如果用電機驅動,那就完全不涉及什麼動力匹配這一塊。
因為電動車和燃油車的差別就在這裡。
燃油車,你要有發動機,要有變速器。
可是電動車或者是增程式電動車,都是不需要變速器的。
只要靠電機來輸出動力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就完全不用考慮動力匹配的問題。
這也是他們能夠後來居上,為啥能夠把車子做出高階感的主要原因。
因為沒有動力輸出匹配,再加上電機動力輸出來的更快更猛,就很容易給人一種,開的是動力怪獸的感覺。
這樣一來,只要你做好了底盤調校,這車子在駕駛方面的高階感那就自然而然的出來了。
你就說未來最開始是請了歐洲專業的工程師團隊,幫忙調教了第一批次車子的底盤。
後來專門在德國成立了一個研發中心,來專門調教底盤。
而在理想這邊就更誇張了,人家最開始就成立了一個自己的底盤調校團隊。
而這個團隊可不是鬧著玩的,不是隨便請了幾個白丁就來充數的。
而是剛開始借鑑了大陰帝國的米拉團隊的技術,而這個團隊可是從當年的薩博品牌裡拆分出來的。
寶馬X5的測試水平也就是73KM/H,賓士GLC的測試水準就是71.8KM/H,保時捷馬肯的測試成績是68.5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