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大部分都轉行做了銷售。
而找到工作的,也大多進了國企。
而國企的性質和私企是完全一樣的。
國企從來不是為了賺錢而存在的,國企更多的作用就是一個社會穩定調節器。
每當經濟下行的時候,國企是為了穩定經濟,提供就業用的。
正因為屬性不同,人家也不求太過上進,只求保值就可以了。
而私企才會為了盈利,而銳意進取的。
但關鍵是,國內的私企,大多數都是不規範經營的。
尤其是長三角一帶的私企,很多都是幾十人的小作坊形式。
你讓那些大學生去這些小作坊工作,他們也不太願意,因為自己的利益根本無法得到保障。
甚至哪怕資產規模上百億的大型企業,也是一個吊樣。
懂得自然都懂得,這裡就不能多說了。
這也正是我國的工業一直被困在中低端水準,想要向上突破轉型。
可口號喊了幾十年,但卻遲遲升不上去的一個主要原因。
而反觀我們的鄰居南朝國,人家這一路走來就比我們順暢的多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他們是米國的小弟,所以米國對他們沒有進行限制。
這只是一方面原因,不過如果你真正去了解歷史,你才會發現,其實南朝國的路走的並不順暢的。
他們當初就是學日本的路走的,而在這一路上,確實米國沒有對他們進行太多的打壓。
可是日本卻把他們欺負慘了……
別的不說,就說說他們的汽車工業。
他們的現代和起亞,可以說和我們是同期起步,甚至比我們還晚。
當年我們已經能造紅旗禮賓車的時候,他們連車軲轆還造不出來呢。
後來我們學前蘇聯造伏爾加,嘎斯,吉普212的時候,他們也就是從日本引進汽車零部件,在國內當組裝廠呢。
那時候的現代,不過就是一個貼標的三菱而已。
甚至等到八十年代,我們引進大眾合資的時候。
他們的現代也才剛剛和賓士簽了合同開始合作,可以說是同期開啟國門,同期開始合作的。
可是在之後的二十年,人家的造車激素是突飛猛進,就好像突然開啟了任督二脈一般。
到現在他們的現代起亞已經成了世界第五大車企,而我們呢?
這裡面就有太多值得說道的東西了,但真的沒時間展開說。
也沒辦法展開說,一方面可能會刺激到某些人脆弱的神經,畢竟在他們看來,那是一個連水果和豬肉都吃不起的國家。
而另外一方面,可能會引來和諧大神的鐵鉗。
迴歸正題,之所以說這些,只是想說明,我們的大學,在教育內容,和機制方面都出了問題。
太多的理論教學,脫離了一線的實際。
像現在主流的計算機,軟體方面,那還好。
可說道機械自動化,電氣自動化,還有生化環材這些純純的理工科專業,我們就比人家差的太遠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