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品牌方割韭菜割的狠的話,那基本一杯奶茶店家,最後也就掙個兩三塊錢而已。
一個月到頭來,弄個萬把塊還是沒啥問題的。
不過這對於很多投資人來說,萬把塊真的有點太少了。
畢竟搞這樣一個加盟,前期的投入都要幾十萬。
而一個月只有一萬多的淨利潤,那顯然是不夠的。
最起碼要有三到五萬的淨利潤,那才算合格。
而且開奶茶店的另外一個風險就是,這個行業的更新換代和淘汰率非常快。
比如今年還挺火的一個品牌,也許明年就後勁不足,不被消費者所喜歡了。
然後被其他的品牌給頂替了,這樣的事,在奶茶行業,幾乎每隔二到三年,就會出現一次。
所以這也是很多大型商業集團,此前為什麼一直沒有搞飲品店的原因。
因為競爭太激烈了,而且風險太高。
但是這種流行飲品店的好處,大家也是都看在眼裡的。
那就是,這種飲品店一旦做的好,那真的是自帶流量的,而且能夠給大商場引流。
就比如星巴克,或者是科斯塔,這樣的連鎖咖啡。
你看他們咖啡一杯三十多,買的非常貴,可他們卻從來都不缺客戶。
尤其是在H國,越貴還越是有人去喝。
就比如去年,哪怕在大流行病爆發的情況下。
星巴克全球的業務都在萎縮,可卻只有H國在增長。
甚至人家星巴克都說了,要把米國的一些店都關了,然後來H國開店。
沒辦法,人傻錢多,總不能放著錢不賺啊!
為什麼,明明這就是收智商稅的東西,可人們就是喜歡呢?
這一點,羅老師在某個談話節目裡就給大家做了解釋。
沒辦法,我們國人就是這德行,一旦涉及到裝B,那消費就變得不理性了。
雖然都知道星巴克那一杯幾十塊的咖啡不值,但是人家店裡那能裝B的氛圍,卻足以刺激某些人買單。
儘管很多人都說了,喝杯星巴克然後發個朋友圈,這樣的裝B行為很LOW。
但你架不住,有些土炮,他就是喜歡這樣做啊!
尤其是某些女性……
也正因如此,很多大商場,寧可不收錢,也要請星巴克,科斯塔,或者是曼咖啡這樣的品牌入駐。
誰讓他們能給商場引流呢。
而這次名廚集團最開始悄無聲息的推出這個果汁王的時候,剛開始並沒引起人們的關注。
而且果汁王這個品牌雖然在國外挺火,但是在國內,說實話名氣肯定是比不上星巴克,和科斯塔的。
可誰也不知道,果汁王不知什麼時候,居然和名廚集團達成了合作關係。
而名廚集團還成了他們在國內的總代理。
雖然名義上是總代理,但這兩家公司的關係,總是給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很多人也曾經想從股權結構上找出一些關聯,可惜最後都被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給繞的七暈八素,最後什麼也沒查明白。
不過你不得不說,這果汁王一到了H國就變得和在米國不一樣了。
在米國,果汁王就是一家以買咖啡為主的飲品店,風格和星巴克類似。
充其量,還順帶著賣一賣他們自產的榨汁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