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程式設計可絕不是那麼簡單的,要設計師,和機床操作工程師聯合開發的。
設計師就相當於軟體行業的PM,你要把自己的訴求講給開發者,然後開發者,會根據你的要求來進行軟體程式設計開發。
如果某個地方不符合你的要求,你要及時和工程師溝通,進行更改,直到完全滿足你的要求為止。
甚至有些設計師解決不了的問題,最後都是一線的工程師,現場給解決的。
而現在,人家星火科技的工程師,居然根本就沒用他們出場。
直接就讓他們把環形導流罩的要求,以及重要引數說出來,然後人家長及在程式裡建模。
在根據這個模型,結合自己機床的效能,直接就給遍了一套生產程式出來。
這尼瑪,得是什麼樣的技術儲備?
這也就是為什麼,馬院士團隊忽然都有種要迎風流淚的衝動的主要原因。
他們搞開發這麼多年了,什麼時候工作完成的這麼順利過?
以前他們設計出一款裝備出來,要拿去加工的時候,總是要和開機床的師傅不斷的解釋。
我們這個工件要求什麼形狀的,引數都給你了,反正你給我按照這個標準來生產就行了。
可實話實說,國內那些操作機床的工程師,理論和技術水平真的就差遠了。
你讓他們生產出A形狀的裝備,他們總能給你搞出點驚喜,等你看到B形狀的成品的時候,那真是讓你哭笑不得。
可你給他解釋,我就要A形狀的,他卻告訴你,對不起,老子不會,老子只會生產B形狀的。
你能奈何?
沒辦法,因為咱們在這方面的人才實在太過缺乏。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老外在工業軟體開發這一塊,始終控制的非常死。
甚至很多時候,你想要加工一個工件,你需要一個創新型程式。
你只能把你的想法和德國或者日本,他們機床總部的工程師去溝通,讓他們來給你編寫一個程式。
至於說你想自己編寫,呵呵,對不起,如果你編了,那這機器也讀不出來。
把裝置搞壞了,你把他們叫來修理,那他們可就要獅子大開口了。
反正這就是國內機加工業界的無奈。
不但機床要買人家的,連生產什麼,都特麼的要和他們申請。
尤其是DMG,或者是馬紮克這樣的大廠,他們對機床的程式控制這一塊,把控的那更是尤其的嚴格。
只有一些普通的小機床,也許還可以使用歐姆龍,或者是SAP的一些工控軟體。
所以有時候對馬院士團隊而言,最頭疼的不是如何設計。
而是設計出來之後,如何把這樣的工件給生產出來。
以前,咱們在機床這一塊一直是受制於人,而現在在看了星火科技的表演之後。
他們好像突然發現了一塊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