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分厚的扇葉,本身就是S造型,可內部還要又一個同樣S型的腔體,而且外面還要打孔。
這種加工難度,除了使用澆築法之外,使用機加工的方法,是根本就加工不出來的。
可誰都知道這種澆築法的成本有多高,在前期工藝工序非常複雜,而且因為都是手工製作,所以良品率非常低。
這就大大的提升了成本,誰都知道其實使用機加工的辦法,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但問題是,以目前的機械裝置,你根本就不可能完成那樣複雜的任務。
而剛剛胡總說的‘配合’加工,那就讓使用機加工的辦法變得可行了。
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在加工的時候,你不但要讓加工的刀頭不斷的沿著設計的角度轉動。
還要讓控制工件的夾具,也配合著刀頭來轉動。
這就好比,以前你做雕刻的時候,以前是一隻手固定,另外一隻手負責雕刻。
而現在好了,你打通了任督二脈,練成了左右互搏。
你右手在拿刀雕刻的同時,左手還能拿著被雕刻的工件,同時順著你的刀具使勁。
以往你雕刻右手要使用十分力,可現在就簡單了,只要用五分力就行了,因為你左手拿著工件,還使用了五分力呢。
這樣加工的好處就是,可以講遠了刀頭轉動帶來的衝擊力,巧妙的轉化成了工件待加工部位的反作用力。
比如你要在鐵錠上雕刻一條S型曲線,以往就是刀具在上面硬刻。
工件把收到的衝擊力,傳到到夾具和臺架,然後在傳導到地面上。
而現在因為加工時工件不斷的調整角度,就把衝擊力給轉化成了工件的一個反向補償力。
這就好比,傳統的機加工,就是一場獨角戲。
比如你的刀頭在鐵板上雕刻S型曲線的時候,就是你的刀頭在動。
可是星火科技研發出來的這款機床,是讓你不光刀頭動,而且鐵板也在動。
你的刀頭在雕刻S型曲線的時候,你刀頭雕刻了上半個S型,而夾具控制的鐵板,則沿著刀頭走的方向,給你不斷向上推送,完成了下半個S型。
這樣一來,你這機床的工作效率就比傳統的機床提升了一半。
比如原來的硬加工性質的機床,要一分鐘才能完成這個S型,可你用了星火科技的機床,只要半分鐘就能完成……
而且這機床,對自身材料的要求也不是那麼高,因為他化解衝擊力的辦法非常巧妙。
以前的機床,就是硬抗,而他則是利用精妙的控制,把這衝擊力給轉化成了反向補償力……
這在機加工領域,就是1+1大於2的結果。
不過以往這也就是個理論,從來沒人能夠實現過。
因為這對測距,和工控軟體的要求非常高。
現在普通五軸聯動機床的工控軟體,就已經非常複雜了。
動不動就幾十萬行的程式碼,如果想要完成適配這柔性加工機床的工控軟體,那軟體的程式碼,最起碼得寫上千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