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京山腳下有一個村落,名為元武村。
村名的由來已經不可考,但元武村整個村子的村民都姓武。
按照老村長的說法,這個‘元武村’的‘武’字,就是來自他們的姓氏。
至於那個‘元’字的由來,就不得而知了。
許是曾經的元武村有兩個姓氏,一個姓‘元’、一個姓‘武’。
也可能元武村從始至終都只有武氏這一個姓氏,那個‘元’字另有其意。
這種事情,其村中人自己都說不明白,外人更不可能知道緣由。
初時可能會好奇一下,甚至偶爾也有人好奇者去考究‘元武村’的由來。
只是後來....就都不了了之了。
元武村依山傍水,背靠玉京山這麼一座大山,村子中,一條小河穿村而過,剛好將元武村從中間一分為二。
但一條小河的分割,並沒有將元武村村民的心分割。
河東與河西守望相助,友愛團結。
東邊生了小孩,西邊也定會及時送上賀禮。
西邊誰家老人出了事,東邊也會紛紛前來關切。
就連村長,都是河東河西兩邊輪流做的,這屆村長出自河西,那麼下一屆村長自然就只有河東的人會參加選舉,河西之人絕不會讓自己出現在備選名單之中。
甚至為了不至因為誰多幹了幾年,誰少幹了幾年而鬧出矛盾。
兩邊還約好了每一屆村長都幹三十年。
也因此,在元武村中還流行著一句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當聽到蘇采薇對元武村的講述之後,周易是有特意問過的。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之後.....沒有‘莫欺少年窮’。
對此,周易還忍不住遺憾了那麼一瞬。
總覺得沒有‘少年窮’的‘河西’‘河東’,是沒有靈魂的。
不過....也正是因此,卻更加證明了河西、河東兩邊村民之間的和睦。
團結友愛的元武村,傳承不知幾百幾千年。
漫長歲月的安穩發展,使得村子異常的繁榮。
雖然名字裡面帶一個‘村’,但從規模來看,比之小型的城鎮也絲毫不差。
走進村子,沿著一條長街而行。
街上叫賣聲不絕於耳,兩邊店鋪之中也多有行人往來。
這些人中,自然不只是元武村的村民。
實際上,作為一個傳承千百年的古老村鎮,元武村也算得上遠近聞名。
南來北往路經此地的,多會選擇元武村來落腳,也間接帶動了元武村的繁榮。
武安君,正是這元武村的一員。
走過半條長街,有一個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