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晨派馬超和趙雲兵分兩路,自滏口陘與井陘出太行山,取趙國和魏郡。
這個時候魏郡尚有五萬兵馬。
曹叡的突然駕崩讓鄴都滿城風雨,令百姓世家無不驚懼難安。
特別是世家大族們,一個個人心惶惶,心中擔憂著這個時候曹叡去世,會不會造成曹魏崩潰。
但好在曹植登基,作為曹家成年宗室,且還是曹操嫡次子,曹植倒還有些威信。
他上臺之後,立刻召集各大世家在朝廷的代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勉勉強強維持住了幾乎要瀕臨崩潰的人心。
事實上如果是正常的封建朝代更迭,此時曹魏早就沒了,各地世家不會對曹魏提供如此大的支援力度。
就像明末江南士紳擁戴大明著少之又少,剃了頭髮給清朝當帶路黨的江南士紳自是數之不盡。
歸根到底,還是普通封建朝代更迭,上層權力者一般不會動搖地主階級的利益,這樣就能夠對舊王朝進行快速清理,達到迅速奪取江山的效果。
但南方大漢的政策實在比較嚇人,就算是西漢和東漢開國皇帝都沒膽子這麼做,直接收繳了地主階級的人口和土地。
而且更恐怖的是他們還成功了。
南方世家大族多次叛亂都以失敗告終,劉備集團獲得了南方大量底層百姓以及少數民族的擁戴,並且越打仗軍隊數量和土地就越多,讓他們驚慌不已。
再這麼下去,整個天下的世家大族都會失去賴以為生的人口土地根基。
所以不是北方的世家大族對曹魏多忠心,而是TM的南方大漢不給活路,但凡南方漢朝改一下政策,允許他們保留隱戶和田地,都不用沈晨諸葛亮關羽他們動手,北方士族們就把曹魏給掀咯。
只是土地改革是南方大漢的基本國策,也是未來沈晨打算大展拳腳的開端,因此國策不容許更改,北方的世家大族自然也就只能跟著曹魏一條道走到黑。
漢建興元年八月,曹魏集中起目前所有能夠集中的力量,對河北地區進行全面防守戰爭,雙方誰都知道,這是最後一戰。
諸葛亮和沈晨兵合一處,加上後方吳懿的部隊抵達,總兵力大約是在二十三萬左右。
漢軍總指揮是諸葛亮,副指揮沈晨,下面又有張飛、吳懿、呂常、文聘、吳班、高翔、董厥、馮習、張南、張任等大將,各自領兵數千至數萬人不等,浩浩蕩蕩,在整個河內郡鋪開。
河內郡在漢代是一片狹長的地形,因為漢時黃河並不是像後世那樣往東南去,而是在河南焦作市的武陟縣南面位置往東北方向流淌,途徑新鄉市以南,後世黃河北面的原陽縣、延津縣、封丘縣、長垣市在漢代都在黃河的南面。
所以漢時的河內郡其實就是後世河南濟源市到焦作市到新鄉市到衛輝市最後到鶴壁市這一塊,而滑縣、浚縣這些距離鶴壁市比較近的縣城,在當時都在黃河以南。
這就是為什麼司馬懿會退到蕩陰、朝歌這一帶的緣故。
因為這一帶西面是山巒,在漢代叫做黑山以及鹿腸山,後世為河南淇縣雲夢山風景區,東面和正南方向都是黃河,只有西南從汲縣,也就是後世衛輝市的方向往北攻取河北。
從地形上來看,是屬於比較利於防守的方向,曹操進攻河北的時候,就是從延津一帶渡河,袁譚袁尚等人在這個方向阻攔曹操,為曹操所破。
此刻漢軍在河內鋪開,迅速佔領了河內西南的諸多縣城,隨後主力在汲縣地區集合,開始繼續向北進發。
如今整個河南地區都已經被漢軍佔據,大量漢軍入駐兗州,後方整個洛陽、豫州、徐州等地區則被分派了許多科舉取士的官員,開始維持地方秩序。
同時後方的糧草也源源不斷地開始往北輸送,以此來保證前線的大軍擁有足夠的糧食對曹魏展開進攻決戰。
一直到九月份的時候,漢軍就已經抵達了朝歌一帶,漢軍後軍還在汲縣,中軍主力則在鹿腸山以南,差不多是後世河南衛輝市的安都鄉一帶,而前軍由張飛率領的六萬大軍,已經至朝歌南面的牧野。
幷州的馬超部出井陘至襄國,就是後世的邢臺市,襄國的魏軍守著城池,不敢出城與漢軍決一死戰。而趙雲部則從滏口陘出太行山,正在對涉國展開進攻。
東線戰場夏侯淵從汝南退回徐州,再從徐州撤至青州,當時關羽已經北上佔領了徐州,夏侯淵知道自己肯定守不住山東,所以撤回了黃河以北,從平原國的高唐縣渡河,至清河國,想防禦住魏郡的東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