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沉晨和宗族南下,路過廬江的時候,得到過陸遜從祖廬江太守陸康的照顧。
古時候宗族遷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特別是像鄧氏這樣的名門望族,拖家帶口,興師動眾,必然令世人矚目。
因此每路過一處,地方縣令、各郡太守都要詢問情況,宗族也自然要遞名帖,打招呼,告知遷徙緣由。
而南陽鄧氏在東漢一朝名望累及,舉世皆知。所以路過廬江的時候,陸康就給了一些糧油禮物。
作為回報,沉晨讓叔祖鄧洪回了一封感謝帖子,並且在帖中跟陸康說,袁術必然會覬覦廬江,希望他能夠小心應對。
陸康是知道鄧氏經過壽春的時候,鄧洪曾經去袁術府上拜訪過的,因而他懷疑鄧洪在袁術那察覺到了什麼,於是就按照囑咐,將一半宗族遣回吳縣。
歷史上吳縣陸氏都依附於陸康,包括陸遜兄弟,因父親祖父早亡,因此自幼就是陸康帶大,從陸康當樂安相的時候,就一直跟隨左右。
結果後來袁術派孫策討伐陸康,陸康殊死抵抗兩年之久。城破之時,跟隨陸康的百餘陸氏子弟因戰亂和饑荒,死亡了大半。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陸遜和陸績的吳縣陸氏和他們孫家是有很大仇恨的。
只不過孫氏以武力佔據了江東,陸氏要想發展和保證家族昌盛,就必須依附於仇人,這就迫使陸遜陸績不得不出仕江東。
但如今陸康把一半陸氏子弟送回吳縣,剩餘陸氏子弟跟著他在廬江,城破的時候,只有少數陸氏死於非命,大部分宗族人口都逃了出來,跑回了吳縣。
這種情況下,陸氏就必須記沉晨的恩情以及孫氏的仇恨。
在孫氏強大的時候,這種恩情和仇恨會縮小。
因為陸氏家族要生存要發展,既然在孫家的地盤,就只能隱忍下去。
並且還得為孫家死命效力,來換取在江東更高的政治地位以及讓家族壯大的權力。
可一旦孫氏衰弱,這種恩情和仇恨便會立即放大。
陸家馬上就會拋棄孫權,以沉晨當年對他們有恩,孫策當年對他們有仇為藉口,改換門庭,出仕劉備集團。
哪怕劉備集團確實會削弱世家也無所謂。
只要能夠繼續傍住大腿走下去,延續家族的興盛,那麼對於世家大族來說,無非是數代人前仆後繼的繼續積累。
這江東,總歸是他們世家的。
所以陸家帶投歸順劉備集團就很好理解。
一是作為第一個歸順的世家,劉備集團要做榜樣,大抵不會對他們削得太狠。
二是帶頭歸順,也能順利在新朝某個好職務。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現在沉晨如日中天,儼然南方除劉備外的第二號人物。
將來劉關張這一批老人走後,劉備的繼任者必然會倚仗他,到時候沉晨也將成為南方的中流砥柱。
作為南方本土世家,此時不抱大腿更待何時?
所以當初沉晨還未準備伐吳之前,就有少部分世家權貴給他寫信,有歸順之意,便是希望能提前抱上大腿,找好歸宿。
這其中就有陸氏。
雖然信件並非陸遜親筆所寫,但這裡面若沒有他的意思,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提前找好東家,也是他們這些世家大族長遠目光的投資。
魏延自然沒有想得那麼深,能夠和平得到吳郡是最好的事情,當下大軍順利入城,控制了吳郡治所。
之後讓陸氏幫忙補充了乾糧之後,便再次出發,直取建業。
只不過魏延不知道的是,他和龐德都還在出發前往建業的路上,關羽的大軍就已經即將抵達孫權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