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時剛過,眭亭就已是人山人海。
除了因立場不同,想來砸場子的荊州各大世家以外,其他來看熱鬧的人也不少。
周邊鄉亭的百姓,來荊州避禍的普通士人,以及沈晨的朋友。
是的,秦檜還有三五好友呢,沈晨也有朋友。
王粲潘濬他們都來了,雖說宋忠和沈晨也立場不同,但師徒一場,大家只能算是好聚好散,沒鬧什麼太大矛盾。
因此峴山書院也有一些人過來,他們已經在山上和沈晨辯論過,自然也就沒打算過來參加。
王粲他們也只是來看看沈晨今日情況,不至於幫場子,但也不至於砸場子。
除此之外,其他普通士人數量更多,甚至能有三四十人。
如徐庶、石韜、孟建、崔均等人都在。
他們在荊州士林地位不高,只是外來荊州避禍的普通士子,所以即便各自有立場,也難以摻和進來,索性過來觀戰。
而沈晨雖然也是外來普通士子,但他依託於鄧氏,有新野鄧氏和劉表站臺,加上鄧洪娶了蔡瓚的女兒,水漲船高,地位自然與他們不可同日而語。
其中也有重量級嘉賓,那就是龐統。
龐統在司馬徽來之前其實名氣不大,要到明年,也就是公元198年司馬徽南下到荊州之後,逢人便誇龐統是荊州名士之首,他才聲名鵲起。
但他背後的家族卻不容小覷。
乃是目前僅次於蔡氏和蒯氏之下的襄陽龐氏。
龐德公的影響力遍佈整個荊州,因此他的到來,也令有些人揣摩莫非是龐家要下場參與?
“龐公不是向來不理政務的嗎?劉使君曾經幾次希望讓出仕,龐公都沒有答應,龐統來了,莫非?”
“別瞎猜,龐公德高望重,怎麼可能會來摻和小輩們的爭論。”
“但那不是就說明龐公也覺得劉使君......”
“閉嘴,你想死別害我們。”
幾個士子低聲談論。
唯有此時站在徐庶身邊的龐統注意到那邊議論紛紛,只是目不斜視,懶得搭理。
龐德公寄情于山水,確實沒有參與時政的意思。
蔡瑁和蒯越見他屢次拒絕劉表徵辟,以為他是同道中人,也想依附於曹操,去年就去找過他,問能不能勸服劉表歸附,結果龐德公笑著避而不談。
後來也證明他確實只想做閒雲野鶴,曹操奪取荊州之後,就想徵辟他入仕,卻被他拒絕,隱居鹿門山去了,根本沒想出山。
所以龐德公是不可能派龐統來代表龐家表態。
這次龐統過來,也只是以私人身份過來,看看沈晨的才學。
龐統是個喜歡評論別人本事的人,後來才冠荊楚,名氣很大,就時常評論傑出人才。
上次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沈晨的觀點就比較獨特。
大家都以為曹操迎接天子,是周公霍光,能夠以奉天子征討四方賊寇的名義匡扶漢室,唯獨他認為曹操乃是王莽董卓,令人詫異。
不過他雖然和眾人的想法有所出入,但龐統還是想看看,沈晨的才學是否能支撐起他的論點,因此才過來圍觀。
當諸葛亮帶著諸葛均下馬車的時候,就看到了他們在不遠處的亭舍外搭建的涼棚下休息,於是緩緩走了過去道:“元直兄、廣元兄、公威兄、州平兄、阿統兄......”
他一一向眾人打招呼。
這幾個月來諸葛亮和沈晨也時常會拜訪龐德公,徐庶他們和龐德公關係不錯,和龐統的關係也很好,因此大家互相認識,只是目前還不算熟。
特別是龐統,到現在為止諸葛亮和沈晨也就見過他幾面。
因為潁川名士司馬徽在潁川開設學堂,名氣很大,所以前幾年龐統就去拜訪司馬徽去了,一直到去年才回來,雙方的交情也只能算點頭之交。
不過交情雖然一般,但雙方畢竟是親戚關係,因此肯定要過來一趟。
而且由於龐統不像諸葛亮因為沒有長輩而提前取字,因而諸葛亮只能稱呼今年十八歲的龐統小名,這樣才不算失禮。
徐庶這人比較自來熟,對諸葛亮笑道:“孔明,你也來了?”
諸葛亮點點頭,看著不遠處正站在宅院門口的沈晨微笑道:“阿晨今年要開設學館,我自然也要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