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滅了越國,提升了楚國的國力。楚滅越,也給了楚王一個錯誤的資訊,那就是他是上天選中的命運之子,足以挑戰天下諸侯,成為新時代的霸主。於是,楚王滅越,便對整個大河上的中原諸侯虎視眈眈。楚王甚至派人出使趙國,締結聯盟,南北夾擊中原諸侯,平分天下。
正是楚王太過自負,所以令中原諸侯恐慌。中原諸侯為了圖強圖存,以齊國為盟主,攻伐楚國。齊、韓、魏三國聯合起來,三伐楚國,一步步將楚國逼入絕境。
正因為楚王性格貪婪、好利,屢次失信於諸侯。楚王為了利益,忽而朝秦,忽而慕齊。故而,楚王成為可憐人,在中原也沒有一個朋友。
楚王頭疼問道:“我們先敗與聯軍,再敗給齊國。如今之計,應當如何。”
昭雎答道:“王上,我們應該向諸侯求和。”
“寡人當然想和諸侯求和。”楚王頭疼道:“諸侯不願與寡人求和。尤其是秦國,對寡人步步緊逼。寡人卻不能奈何他們。”
“遙想當年,秦國豈敢和我國叫板爭天下。”昭雎怒道:“王上,秦人太過猖狂。臣願領兵,教訓秦人。”
“寡人何曾不想教訓秦人。”楚王聳了聳肩,無奈道:“我國一盤散沙,能調動多少將士,與秦國開戰。垂沙之役,我們精銳盡喪諸侯。眼下,我們豈能與諸侯開戰。”
昭雎深知楚王所言不虛。秦國就是因為看到楚國的虛弱,方才領兵攻楚,步步緊逼。如今的楚國內亂叢生,楚王失信於天下。楚國能夠集結十萬兵力,已經困難重重。莫非真的是楚國氣數已盡,難以與諸侯爭雄。幾年前的楚國,能夠以一國之力迎戰天下諸侯。如今的楚國,落得這般田地,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不僅楚王在想,究竟是哪一步走錯了,才導致楚國陷入困境。昭雎等愛國志士,也在想這個問題。但,他們都沒有想明白,是什麼原因成為楚國衰敗的根源。是函谷關之戰,背信諸侯;還是秦國欺楚,齊、楚斷交;還是第二次中原大戰,楚國迎戰諸侯,並將禍水東引;或者說楚國攻滅越國,叫板天下諸侯。
昭雎見屈原沉默不語,問道:“左司徒,可有計策。”
屈原昂首挺胸,答道:“我計策是有,但會得罪王上。”
昭雎見屈原說話太耿直,看了看楚王,忙道:“不知左司徒有何良策。”
屈原道:“王上不恕我冒犯之罪,我豈敢獻策。”
楚王被諸侯揍得沒有脾性,他想要的就是儘快讓楚國走出危局,將楚國恢復到垂沙之戰以前的水平,頭疼道:“屈原有話就說,寡人不責怪你便是。”
屈原見王上不在擁有萬丈豪情,心裡多了幾分失落。曾經的楚王,已經不再了。
昭雎忙道:“左司徒,王上已經發話,還不快獻上你的計策。”
屈原左右看了看,問道:“我們要想擺脫困境,就必須打破齊、韓、魏、秦,四國之盟。”
昭雎皺眉道:“左司徒可有破解四國之盟的國策。”
“有。”屈原凝視著楚王,放言道:“不知王上,能否接受我這個計策。”
楚王抬手道:“只要能讓我國擺脫困境。你說什麼,寡人應允便是。”
“聯齊抗秦。”屈原擲地有聲。
昭雎問道:“我國和齊國交惡,這恐怕太難。”
屈原吐出六個字,“讓太子質於齊。”
太子橫是未來楚國的儲君。先被派去秦國為質,今又送去齊國,這不是打楚王的臉面。
眾人聞言,紛紛叱罵屈原。
屈原不為所動,目光仍舊看著楚王。
“太子關乎國本,豈能送去齊國。”昭雎見楚王神色漸差,問道:“左司徒,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良策。”
“我國落得這般田地,難道不是敗太子所賜。”屈原有什麼,也就說什麼,從不知委婉、含蓄為何物。
大臣聞言,更加怒不可遏指摘屈原。
屈原怒喝道:“你們若是覺得我這個計策不行,那麼請你們獻策。”
一時間,大臣陷入沉默。
楚王問道:“寡人若派太子質於齊,真的能解了我國困境。”
屈原正面回應,“秦國是虎狼,不足以交。韓、魏弱小,不足以懼。然,齊國是東方強國,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臣認為,我們應該結盟於齊國,交好韓、魏對付秦國。”
昭雎想了想,也覺得不無道理,應和道:“事到如今,唯有如此。”
楚王見大臣跟著附議,問道:“屈原,太子入齊,真能解我國之危。”
屈原正色道:“太子入齊,四國之盟必破。”
楚王沉重道:“為了楚國,寡人就犧牲臉面。讓太子入齊,寡人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