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我們能攻破燕國,除了自身實力不弱之外。還因為我們聯合了齊國一同滅燕。”
中山王厝似乎聽出了他話中的意思,答道:“你的意思是說寡人應該休養生息,發展國力。一旦,齊、趙、燕三國發生戰事,我們就可以攻打弱的一國。”
“王上之言,正是臣想要表達的意思。”司馬喜續道:“大爭之世,齊、趙、燕三國皆是萬乘之國,誰也不會服誰。齊國以五都之兵及北地之眾,攻破燕都薊城。燕國的重器,皆被前往齊國臨淄。燕齊兩國已經是世仇。臣斷言,齊燕之間必有一戰。”
“齊國是東方強國,三晉、楚國和秦國都不敢挑戰它。”中山王厝搖了搖頭,“燕國是弱國弱旅,豈能挑戰齊國。”
“齊燕兩國之仇恨不共戴天。一旦,燕國國力恢復,定然會選擇向齊國復仇雪恥。”司馬喜露出詭譎地微笑,“燕國一國之力打不贏齊國。如果燕國連橫中原諸侯國一起攻打齊國。齊國能打得贏天下諸侯嗎?”
“齊國雖強,但還不具備挑戰天下諸侯的實力。”中山王厝道:“濮水之戰,齊國被秦韓魏三國聯軍擊敗,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王上說的不錯。齊國不足以撼動天下諸侯。齊國國力太強,必會引起中原諸侯的重視。中原諸侯想要的局面是維持均衡。齊國打破了這種局面,將會遭至中原諸侯的共同討伐。”司馬喜進一步道:“秦韓魏三國聯合攻齊就是因為敲打齊國。”
“寡人應該如何應對齊、燕、趙三國。”
“中山國行王道,齊威王曾放言,要滅了吾國。若非燕趙兩國相助,齊國早就實行攻滅中山的計劃。齊國狼子野心,我們不可不防。我們聯合齊國攻打燕國,佔領燕都,焚燬了燕國國器。燕國不僅將齊國視為敵人,也將吾國當成了敵人。燕國是我國最大的敵人,兩國不能和平相處。如今,三國至今,和我們關係最好的是趙國。但趙國和我國也時常發生爭鬥。我們要拉上魏國制衡趙國。臣認為,我們應該聯合齊魏,交好趙國,制衡燕國。”
“齊、魏、趙三國一向看不起中山國,他們會和我們交好。”
“王上。三國會和我們交好。”司馬喜信誓旦旦地說道:“齊國好不容易吞併了燕國,但趙國扶持燕質子職復國。燕趙兩國已經是齊國的痛楚。齊國一國之力,不能攻破兩國。齊國就需要我國制衡趙、燕。魏國乃四戰之地,也要想我國牽制住趙、齊。趙國也想利用我們牽制齊、燕。中山國雖小,但也是千乘之國,八百里疆土。中原諸侯也會想著利用我國,達到制衡他國的目的。我們就可以利用中原諸侯微妙的關係,發展國力。一旦,天下局勢有變,我國何愁不能破燕趙、攻齊國,成為大邦。”
“好。”中山王厝熱血沸騰,“寡人若能早日聽到這番言論,中山國早已經成為萬乘大邦。”
“王上,現在聽到,也不晚啊!”司馬喜道:“中山國能夠屹立在諸侯之間,但現在不能太急。我們要利用諸侯的微妙關係,發展國力才是最重要的。”
中山王厝點了點頭,問道:“中原大戰後,諸侯損傷慘重,將會有短暫的和平。我們也可以利用短暫的和平,結盟齊魏,交好趙國,制衡燕國,發展國力,以待天下有變。”
司馬喜高呼道:“王上聖明。”
中山王厝問道:“司馬喜,寡人一直想向中原諸侯靠近。為什麼中原諸侯總是鄙視中山國。”
司馬喜想了片刻,答道:“王上,中原諸侯鄙視我國,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國是蠻夷之國,未曾開化。”
中山王厝憤怒道:“中山國是姬姓諸侯國,我們攻伐燕國不義之邦,也得到了周天子的嘉獎。如何成了蠻夷之國。”
“中原諸侯注重華服、禮儀。攻伐,以車為量。他們的文化和衣著,生活習俗也與我們大有不同。”
“寡人如何做,才能向中原諸侯靠起。中原諸侯也不會輕視我們,視我們為蠻夷未開化之國。”
“臣有個建議,但會衝撞了祖制,也會…”
“你有什麼想法說出來。”中山王厝道:“寡人要想成為吳越之君,就要做出變更革新。”
“中原文化燦爛,諸子百家爭鳴。當今以墨、儒、法、縱橫家、名等幾家影響力最大。儒家存在了數百年,門徒成千上萬。當今齊國的祭酒孟軻也是出自儒家一脈。儒家提倡以禮、仁治國。仁、禮治國天下大定。王上我們若選擇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儒學之士將會來到中山國效力。中山國實力增強,中原諸侯也不會視我們為蠻夷之國。”
“以儒家治理國家。”中山王厝沉思片刻,方道:“好,寡人暫且以儒家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