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華夏立國傳 > 第二十八章 新的起點 2

第二十八章 新的起點 2 (第1/2頁)

永和三年冬,十月,乙丑,遣侍御史俞歸至涼州,授張重華侍中、大都督、督隴右、關中諸軍事、大將軍、涼州刺史、西平公。經梁州南鄭,留一日,取道武都赴涼州。

**********************************************************************

首先,曾華制定了一套度量衡,完全細化。按照他熟悉的那一套,曾華把四尺變為一米(跟現在的一米差不多,當時的一尺=0.245米),然後米下面按照十進位制是分米、厘米、毫米。再打造一個一立方米的容器,可以分為1000立方分米,一立方分米也是一升,可分成1000立方毫米,一立方厘米也就是一毫升。在一立方分米里灌滿“純淨水”,所得的重量就是一千克,也為一公斤。可均分成百克、十克和克。一千克重物垂直空懸的力為一鈞力。這些都是公制,是工場才用的,號為公制。

曾華還規定,一里為五百米,一丈為2.5米,一尺為0.25米,一寸為0.25分米,一分為0.25厘米;兩斤為一千克,一兩為五十克;一石為100000毫升,一斛為50000毫升,一斗為5000毫升,一升為500毫升,一合為50毫升,以為民用標準,號為市制。

最後用金銀銅合金打造了兩套尺、容器和砝碼做為公制和市制標準。

有了這些基礎,曾華根據記憶中那些利器的模樣,一一畫出圖形來,讓工匠按圖打造,而且曾華還定下一個規矩,新兵器造出來之後,一定要請作戰經驗豐富、“殺人無數”的老兵們試用一下,讓他們講講這兵器的好壞,然後再結合各人的意見修改,最後定型。本來這兵器就是給他們用的。

以“宋代手刀”為基礎打造出來的朴刀(跟後世的朴刀有區別)。刃呈弧線,長七十五厘米(終於不用換算了),厚背單刃,刀尖前銳後斜,短柄護手,單手刀,可劈可刺,配備給刀手等步兵。

再以戚家刀為基礎打造出雁翎刀(跟後世的雁翎刀不一樣),也叫腰刀。刀刃弧度加大,刀刃的寬度縮小,長八十厘米,刀尖不是尖銳的形狀,而是帶有一個小小的弧度,鋒利無比。短柄護手,單手刀,配備給弓弩手和盾牌手,是梁州軍步兵最一般的配置。

廢棄了不是很實用的長首刀,新設計了橫刀。刃長一米,刀樣跟雁翎刀差不多,但是不但刃長,手柄也長,有三十厘米,可以雙手持刀,運起刀來更加兇猛,配備給旗手等士官以上的人員。

陌刀還是要的,只是根據陌刀手們的要求又稍微改進了一下,加上材料工藝跟上來了,更加鋒利兇猛了,配備給每廂的陌刀隊。

神臂弩是要造出來的。曾華在現有的弩上做了大改進,把弓臂不但改成拓木加牛角的簡單複合式(和標準的複合弓製作有區別),而且加厚,力量變得更大。再在弩身前面加了一個裝置,只要士兵把弩往下一指,就可以用腳踩上弩身前面的一個套子,然後順勢可以雙手上弦了。曾華還不滿足,他把以前從網上看到的十字弩偏心輪裝置也用在上面,反正有簡易的車床,複雜的元件弄不出來,車個木製偏心滑輪還不算難事。

如此強悍的弩可以射四百五十米。當時一試射,五十米連穿兩層重甲,頓時把前來討要“新式武器”的柳畋、張渠、和徐當等人嚇得目瞪口呆。

還有長弓,曾華借鑑他知道的英國長弓的製作工藝。先做一個專門的托架,托架用硬木製成,一端豎著,挖個凹槽用來托住弓背,另一端設法垂直固定在地上。側面由上到下以每四厘米的等距離刻8—10個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頭二十厘米。

再選上好的一整塊拓木,做好弓形,在弓背鬆弛狀態用繩子綁住兩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勻用力,慢慢拉弦,掛到第一弦槽裡,弓背就被略略彎曲了。這時要仔細檢查弓背的曲線是否流暢均勻,標出過於強直的地方,把弓背放鬆後進行修整微調,直到滿意為止。然後再將繩拉開,逐次加大開度向下掛槽,並不斷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條令人滿意的均勻弧線。每加拉三、四個弦槽的開度,就可以將繩收緊些。這一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特別是每次加大開度之前,讓弓背“休息”一柱香(時間標準不好訂,以後再說),使內力(內部應力)得到釋放,以免木質損壞。每次上緊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緊兩厘米。當達到適合的標準滿弓開度時,弓就馴好了。

然後再結合中國複合弓的製作工藝,用鹿筋或牛筋做成韌絲,密密有序地纏繞著弓身,再用牛皮、豬皮等獸皮熬製的皮膠塗滿,最後上漆風乾。弓弦用鹿筋纏織而成,放在魚膠(魚組織、特別是顎內皮和魚膘製得的)裡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再風乾纏繞在弓角上,拉直後用魚膠加固。

如此出來的長弓呈長月形,和以前慣用的山形弓有區別。弓有一米六高,配合用八分米長的拓木箭矢。曾華試了一下,感覺力度和以前把玩過的一米八多高的英國長弓差不多,但比現在標準精製的中國複合弓力度要差。但是它製作簡單呀,採用流水線作業,十名熟練的工匠可以一天製作三十把合格的長弓來(一個業餘愛好者可以一天製出一把類似的長弓來)。而一把合格的複合弓,製作非常複雜,在目前的製作工藝和現有的材料條件下動不動就是數月,甚至以年算,只能為將領們特製。

箭矢方面曾華也動了腦筋,神臂弩箭矢為五十厘米,一般的重木箭身,鐵翎尾;長弓箭矢為八十厘米,雁翎或雞翎尾,箭身為重而有彈性的拓木製成,在松弦射出的那一刻,會和英國長弓箭一樣,箭身會彈起,微微彎曲,和弓臂不再接觸,減少了摩擦。

箭矢的箭頭都一樣,屬於標準制式。三稜尖刺,每邊等長,尖身長四厘米(一直到三角尖頂),尖身每面都有一個血槽。用生鐵在模具裡鑄造,再由工匠細心打磨開刃。

曾華現在非常感謝他的射箭教練,正是他那套要射好箭先要了解弓箭本身的訓練理念,讓曾華對弓和弩都有了深刻地瞭解,這才讓對弓弩改造起來得心應手,造就出後來舉世聞名、並讓諸多敵人聞風喪膽的利器來。

其它兵器也被曾華一一“設計”出來,最後曾華居然根據電影記憶中哥薩克騎兵揮舞的馬刀設計出騎兵專用的馬刀來。

靠著這些發明設計,曾華被工匠們嘆為天人,讓他那顆在其它地方被“粉碎”了的心得以恢復。

有了這些利器,曾華開始對屬下的梁州軍進行了配備的改動。他和手下幾名將領對以前戰事中得到的經驗進行總結,再歸納現在戰事的特色,然後曾華根據他了解的唐、宋、明和國外古代的軍事編制,確定出梁州軍正式的編制。

以隊為基本作戰單位,一什刀手,持小圓盾配朴刀,穿步兵甲(該甲分前後片,胸和背心釘鐵製甲片,在雙肩上用帶聯扣,兩肩所覆披膊作獸皮紋,腰帶下垂有兩片很大的膝裙,上面疊綴著幾排方形皮製甲片。);兩什盾牌手,穿步兵甲,配龜盾牌、細長矛並雁翎刀,他們為一哨。兩什弓箭手,配長弓,五十支箭,並帶雁翎腰刀,穿皮甲;四什神臂弩手,配神臂弩,配三十支箭,並帶雁翎腰刀,穿皮甲,共為兩哨。其餘旗手、號手與士官同,均配橫刀,穿用鐵鏈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形的鎖子甲。

如此編制到屯,再到營,而每營再組一橫刀手隊,百餘人,選勇武之士,穿鎖子甲,配橫刀並雁翎刀各一把。至此,梁州軍編制終於完善了。

在短短數月裡,曾華先對梁州的“工業”打下基礎。最重要的是,這些工匠在曾華的薰陶和鼓勵下,智慧火花噗噗地亂冒,新發明,新發現層出不窮。而且在豐厚的酬勞下,這些工匠幾乎都幹瘋了,尤其是曾華在鎧甲房、弓箭房、工械房能製造工場裡實現分工流水線之後,工匠們不但發現自己的技術更精湛(長期只幹一樣當然精湛了),乾的活也更多了,拿的酬勞當然也多了。一時刀槍鎧甲堆積如山,強弩長弓堆滿庫,很快讓梁州軍能開始驟步按照新編制換新裝備了。不過受原材料開採的限制,沔陽工場的生產進度還是慢慢地緩了下來,開始轉入進一步的技術革新和創造。開礦的人手少呀!曾華後悔自己過於莽撞了,把那叛亂的上千豪族匆匆地就殺了,應該派去挖礦就好了。

而在另一個方面,曾華終於為他那支後來聞名於世的步軍做了最最佳化和最基本的編制。後來雖然還有些改動,但是多是在這基礎上做的。

在忙碌了幾個月後,曾華為自己將來的騰飛奠定了新的起點。

時間匆匆而去,永和三年的冬天很快就來了,當曾華正在和工匠們研究床弩車和石炮車等“高、新、尖”遠端武器的時候,南鄭來人了,說有貴賓來臨,要刺史大人速速回南鄭。

曾華快馬加鞭,很快就趕回了南鄭,在路上才知道,原是是朝廷派御史俞歸去涼州宣讀封賞,途經南鄭。

俞歸大約三十來歲,是江右司州的望族名門子弟,父輩的時候就過江了。他自詡風liu俊雅,與眾不同。但也是一個知道實事輕重的人,和一般的名士清官不太一樣。丹陽尹劉惔就是他的好友和楷模。這次去涼州宣詔,肯定要經過樑州。劉惔就託他給“弟子”曾華帶去一封私人書信,還請他在梁州漢中多看看。而會稽王司馬昱也在臨行前悄悄吩咐過他,讓他在梁州也好好看看,以便評價一下這位新梁州刺史的能力。

俞歸從荊州新城郡入得梁州的上庸郡,頓時感覺就不一樣了。曾華頒佈的均田賦稅制正顯現出它驚人的威力。分得田地的百姓們正玩命般地種冬麥,收拾地坎,紡紗織麻,忙得不可開交,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現在不是春耕秋收時分,上庸百姓們在地間不是很忙,空餘時間很多,不過他們大多聚集在鄉正所裡,聽說書人說書;或一起被縣尉召集,進行訓練。

說書人都是梁州刺史府特意請來的人,統屬於刺史府裡一個叫採訪觀風曹的機構管理。他們都是些略微識得幾個字,卻能說會道的人。在採訪觀風曹經過“培訓”之後,學會該署編撰的大量“新書”後,由曹署指派到各郡縣巡迴“演出”。他們都是有“幹部編制”的,享受著縣丞級別的俸祿。一邊將灌注著“曾氏思想”的新書以百姓非常喜愛的說書方式講述給當地百姓,一邊傾聽著各地百姓的議論,觀察著百姓們的日常生活,上報給採訪觀風曹。按照曾華的話說,這些說書人不但是梁州刺史府的喉舌,還是刺史府的耳朵和眼睛。

俞歸看到百姓們圍在說書人周圍,人山人海,不由駐足旁聽了許久。

只見百姓們時而為《三國傳》的趙子龍長阪坡七進七出拍手叫好,時而為《英烈傳》裡面某朝的大將北伐收復故國未果,在河南大呼“過河!過河!”而亡咬牙切齒、頓足捶胸。見到如此情景,俞歸不由心中一凜。

過幾日,到微陽縣時,俞歸又看到當地縣尉招呼鄉民男丁們用竹矛木刀訓練,只聽這位穿布袍著皮甲的漢子大聲說道:“給老子加把勁練,學學三國傳的好漢們是怎麼做的!那才是男兒當做的事情!難道我們就比他們少個卵子嗎?”

縣尉的話剛落音,下面數百民兵齊聲高唱道:“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長阪坡前逞英雄,戰退千員將,殺退百萬兵,懷抱阿斗得太平。還有張翼德,當陽橋前等,七啾咔嚓響連聲,橋塌兩三孔,河水倒流平,嚇退曹營百萬兵。雲長武藝精,溫酒斬華雄,孟德帳下顯威風。五關斬六將,保嫂尋皇兄,匹馬單刀千里行。”

聲音雖然不是很整齊,但也豪壯粗曠,頓時把俞歸聽愣了。

不兩日,俞歸一行剛來到西城東門外,便看到一支軍隊約上千人,雄糾糾、氣昂昂地從西城東門開出,沿大道往東而去。還沒走過來,就聽到前面打頭的軍官把手一招,舉旗的旗手把旗一搖,整齊行進的隊伍頓時吼出一陣整齊的歌聲:

最新小說: 我又淪陷了[娛樂圈] [紅樓]黛玉繼承了林家後 克格勃小三想上位 女駙馬穿越手記 慫包女配缺德後[七零] 救命我不想繼承家業只想當指揮官 真千金瘋批後,全家跪地求原諒 長得醜就不配攻略病嬌了嗎[穿書] 首富閨女有點摳 大理寺第一主簿 [火影 創設組]和扉間的愛情 不死者松田的二週目奮鬥生涯 餘二姑娘死遁掉馬了 全家穿越星際除了我都混成編制 八零之和搖滾老炮一起養崽崽 大師,師姐還有救嗎? 穿成七十年代心機女 我娘是京城第一白月光 我把異界物資上交了 我是女扮男裝文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