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汐上次看到,桃花源的人養雞是連籬笆都不圍的。反正那雞自己走到哪一家,哪一家就可蔡一瀾大呼過癮,趁著中場休息,侃侃而談:“說起對食材的利用,全世界都不及我們華夏人。華夏的飲食文明可不是浪得虛名的。也許是因為華夏長期處於農業社會,蛋白質的來源太缺乏,所以華夏先民們對肉類充分地利用,不僅吃肉,連爪子、屁股這些邊角料和內臟都不放過。華夏地大物博,醬料遍及南北,為多種食材的烹飪提供了助力。即使是邊角料和內臟,在香料的作用下,味道也能大放異彩。代代先民的經驗積累,支撐了足夠龐大的各類菜系,其中以內臟和邊角料為代表的菜餚不可勝數。比如說陳皮鴨掌、酒糟鴨舌、爆炒豬肝、糖醋鵝腎、十里香(雞屁股)。相比而言,鳳爪反倒是一道簡單的食材,可煮、可燻、可滷、可燉、可醬、可炸,只要做法得當,味道反而比雞肉更香。”
小鹿笑著給他點贊,“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哇!”
蔡一瀾吃了兩口碧梗米飯,笑著說:“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米飯,沒有之一。”
小鹿邊吃邊說:“這碧梗米挺難得的,多少錢一碗?”
龍汐指了指小黑板,上面是龍汐今早寫上的兩行字:碧梗米飯一碗88元,炭燒響螺一份3
88元,食材難得,降價大酬賓,欲購從速,自由買賣,童叟無欺。
小鹿點點頭,發自內心說道:“這價格不算貴!物超所值!我聽說你還有一道創意菜,叫魚躍龍門?我想試一下耶!”
龍汐笑著點頭。
她早已準備好了兩條上好的、新鮮的鱖魚,現在就對其中的一條鱖魚進行處理。
她的每個動作都是準確無誤的。
因為鱖魚身體表面有一層粘液,所以她在魚身下墊塊乾淨的布,這樣能避免魚的身體滑動。
處理完銀鱗鱖魚,她把冬瓜削掉半個,挖空。
冬瓜是她的秘密武器,是她這次實現創意的主要工具。
她先準備好配料,將魚的下半截放進冬瓜裡去,上半截拖上蛋黃糊。
她把整條魚都放在熱油裡炸,上半截嫩炸至金香酥脆,而下半截因為有瓜隔著,如同清蒸一樣,保持原汁原味。
龍汐把昨天自制的番茄醬放入碗內,加入鮮湯、糖、醋、酒、鹽、溼澱粉和一點黃油,攪拌成甜酸調味汁。
黃油是她的小秘訣,可以增加調味汁的風味和粘稠度。
出鍋後去掉冬瓜,上半截淋上燒熱了的自制甜酸調味汁,放上糖醋五柳配料。把秘製醬油和桃花源牌白芝麻油攪拌在一起,燒開,燒汁淋到下半截上。
鱖魚被燒汁淋得吱吱作響,香氣四溢。
為了保持菜餚的神秘感以及溫度,龍汐把成品蓋上鍋蓋。
龍汐把魚端到三人面前,微笑著把鐵鍋蓋揭開,剎那間香氣四溢。
這是一碟色香味俱全的象形拼盤。
象形拼盤外觀豪華瑰麗,有助於引起食慾,通常是宴會上的第一道菜式。
比較有名的象形拼盤有“孔雀開屏”、“羊城八景”、“熊貓上樹”等等。
相傳,象形拼盤是五代時的尼姑梵正所創。
她也是華夏古代十大名廚之一,以唐朝著名詩畫家王維所畫輞川別墅二十個風景圖為藍本,製成別墅風景,用膾、肉脯、肉醬、瓜果、蔬菜等原料雕刻、拼制而成,號稱“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
龍汐的這碟象形拼盤很有自己的創新性和獨特的風格。
只見一片汪洋大海,驚濤駭浪,一條鱖魚躍出海面,上半身已化成金色,下半身卻還是銀色的魚皮。
這條鱖魚的顏色一金一銀,對比強烈,十分有衝擊力。
海浪是紫包心菜的葉子拼成的,滿天晚霞是用切得紙一般薄的鯡魚片堆疊而成的。頂級的生的鯡魚片是粉紅色的,很像紅霞。
岸邊的幾塊岩石是帶殼蒸熟的牡蠣。
蔡一瀾是看著她做的,知道她的烹飪手法,就沒那麼驚奇。
小鹿則看得像個木頭人似的目瞪口呆。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搖頭喃喃自語:“不可能,不可能哪,這一魚兩吃的鴛鴦魚怎麼可能做得出來?”
蔡一瀾也百思不得其解,笑問:“龍汐,你是如何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