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院面積有兩個重要概念,一是間架、二是進落。
古建築靠樑柱支撐。
間,為四柱之間的空間;架,是四柱之上樑檁組成的框架。
有斗拱的官宅按鬥口能算出面闊,沒斗拱的民宅則可依架樑數量決定面闊。
大體上一間的面闊,在十到十三尺左右,三間六柱的面闊是十到十三米。
因此朝廷規定儀制,藩王稱府,官員稱宅,可以從三間七架蓋到五間九架。
庶民為家,不能超過三間五架。
如此一來,基本上就把房屋大小定住了,這是後世民間遍佈三開間的基礎,也是因為明太祖對百姓比較寬宏。
房屋儀制不是明代才有的。
更早的宋代,庶民只准用五架樑蓋一間兩廈。
廈不是大房子,是小屋子、廂房的意思。
廣廈才是大房子。
所以宋代民居很少有三開間,都是一間帶倆耳房。
而更早的唐代,在規制上也要小,庶民不得超過三間四架,三間五架是六品官的待遇。
但是規定是規定,它只說了人不能幹什麼,沒規定人只能幹什麼。
所以是規定就有空子可鑽。
朝廷可沒規定,一家人有多少房子。
所以就有了幾進院。
進,是進深,三開間的門進去,過了天井,另一個三開間見底了,這叫一進院。
第二個三開間進去又是一個天井,再一個三開間見底,叫二進院。
三進四進五進也一樣。
這些房子外面用牆圍上,就成了院子。
這也算‘朱打圈’的一部分,明代建築的特點,就是牆。
小到民家院子,中到村落堡寨,大到城池磚牆,天下皆圈。
所以薛宅這三間四進,大概就是大宅十二間、耳房六間,帶上院子也就上千平米。
不大,稱不上豪宅,至多是體面人家。
而薛家祖上就是當官的,蓋這種房子,一看就是清官,完全是按民家建的嘛,還是小地主的格局。
三間四進的宅子也能往大了蓋。
因為在間、進的基礎上,還有一個概念叫落,院落的落。
就是在幾間幾進的左右,橫向增加中軸線,形成兩個院落或者三個院落並行的格局,中間以廊道連結。
劉承宗斷定,薛國觀這個人一定不壞。
因為薛行說,薛國觀回家過年,族人都建議他擴建宅子,甚至已經有家人跟幾戶鄰居談好,把別人的院子買過來,擴建。
他剛升任禮部侍郎,按照儀制,能用五間七架的宅子,還能建七間闊的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