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爸在醫院住了半個來月,身體已經恢復正常。
當然了,糖尿病帶給身體的創傷,就目前而言,是永遠無法治癒的。但只要按照醫生要求的照做,就能保證很長一段時間的健康生活,和正常人完全沒兩樣。
隔壁床的一家四口,在周爸住進醫院一週左右的時候就出院了,直到離開前,他們也沒和周方遠說及去遠方集團打工的事情,主要是周爸住院後來看望的人太多了,裡面不乏有高管和巨賈,他們這一家都是普通人,見識到這樣的場面後,著實是有些不太敢和周方遠一家搭訕。
周爸出院後,立刻就被老媽給監視了起來,基本上他走到哪,老媽就跟到哪,千防萬防,就是怕周爸再不注意,然後再次住院。
其實有過這一次住院經歷,周爸也算是醒悟過來了,按他自己的話說,他又不是個小孩子,還用人一直盯著?可惜老媽不聽,老爸也是沒有半點辦法。
老爸出院,周方遠算是解放了。
他回到了公司,不少人都關心周爸的病情,還有人說為什麼不住特護病房呢?那裡環境好,服務好,又不是住不起。
周方遠卻表示,國內醫療資源緊張,既然不是什麼大病,就不要佔用特護病房的名額了。
其實醫療資源這東西,從古至今,從中到外,一直都是處於緊張狀態的。
不說國內,就說米國。
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米國擁有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最前沿的診療方案,最優質的醫學人才等,國力也是全球最強,照理說,米國的醫療資源應該是很充沛的。但很少人知道,米國的醫療績效長期受人詬病,醫療費用全球最高,衛生總費用佔GDP比重已經達到18%,與此同時仍有15%左右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人均預期壽命在OECD國家中倒數第二,這兩個事實讓很多人認為米國醫療體制極為失敗。
前世10年透過的觀海醫改法案致力於解決無保險人群的就醫保障,實施至周方遠重生前的時候,儘管縮小了無保險人群,但在控制醫療費用、提高醫療質量方面並未實現預期目標,很可能難逃被廢止的命運。
而我國作為發展中經濟體,已經實行了全民醫保,著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其實快速增長的醫療費用已經侵蝕了全民醫保本應有的保障水平,很多統籌地區醫保基金頻臨穿底邊緣,同時給財政和城鄉居民帶來沉重的負擔。
在發達經濟體中,米國的醫療系統是個特例。與歐洲國家、加拿大、扶桑等發達經濟體普遍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醫保制度不同,
米國政府主導的社會醫療保險集中於保障老年群體和弱勢群體,工作人群的醫療保險則由商業保險機構提供。
一種相當流行的看法認為,米國衛生總費用之所以高達佔GDP的18%,就是因為政府沒有提供面向全民的社會醫保,商業醫保主導的體系必然因趨利而導致費用高企。
但這種說法,本身證據就很不充足。
政府提供強制性社會醫保,並且由公辦機構來經辦醫保,是否就能降低費用,需要實證的檢驗、科學的分析;而米國的醫療費用高企多少源自商業醫保機構,乃至多少源自整個需方體系,多少源自供方體系,還需一一予以釐清。
不管是從經濟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醫療醫藥行業在米國都佔據著重要地位。
2014年,米國衛生總費用3萬億美元,佔GDP比重已達18%,
若將米國醫療行業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它將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排在德國之後,超過法國、英國、俄羅斯和巴西。在這3萬億美元中,佔比最高的是醫院收入,達32%,醫生佔比20%,兩者合在一起超過衛生總費用的一半。實際上,醫院和醫生服務是米國經濟中行業規模最大的兩個行業,超過建築行業、廣播和電訊行業、採礦和石化行業,計算機和電子行業。
醫療保險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是5.6%,藥品佔比為10%,和我國藥品佔比常年超過40%呈現巨大不同,這反映出醫院運營和醫療人力資源在米國具有更高的市場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儘管米國因高藥價備受詬病,但藥費並非導致米國醫療費用高昂的主因。
與此相應,醫療行業也成為米國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高達1550萬人,佔總就業人口的10.3%。其中,門診業務就業佔比最多,達總就業人口的4.5%,醫院則只有3.5%,表明醫院屬於技術密集型行業,其餘2.3%則在家庭護理和長期照護領域。
米國約有醫生96.7萬人,護師17.5萬人,護士390萬人,醫療機構784626家。其中,大約63萬醫生是診所執業醫生,只有11萬醫生是醫院僱員。診所執業醫生中,41%提供初級醫療服務。
醫生中佔比最多的是家庭醫生,佔到醫生總數的21.4%,但在醫生產生的醫療費用中,家庭醫生佔比只有13.1%;其次是內科醫生,人數佔比大約13.2%,其餘心臟、腫瘤等專科,佔比在1%—5%不等。心臟科醫生以3.3%的人數佔比,產生了大約12.8%的醫生費用,這也是醫生費用中佔比最高的部分。
醫生診所是整個服務體系的基石,也解決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
和我國幾乎所有外科手術在二三級醫院完成不同,米國68%的外科手術由診所完成。
病情較急或較嚴重的病人一般在門診中心、急救中心等診治,更嚴重的在急病治療醫院,但這種醫院提供的服務主要是住院,同時住院時間較短,平均在5到6天,出院後也可能轉去康復醫院和長期照護醫院。值得指出的是,我國的醫院沒有這樣的分別,絕大部分醫院將這三類服務混在一起。
米國醫生對執業地點擁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
自主選擇的結果是,84%的社群醫生只在一個地點執業,但也有25%的診所是專科醫生的聯合診所,數量上大約有27萬個。51%的診所中只有一名醫生,這類診所的醫生數量佔醫生總數的18%;38%的診所擁有2—5名醫生。也就是說,接近90%的社群醫生在不超過20人規模的診所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