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同堂啊……這可能是沒一個國人,在年老之後,都會存留的最大夢想吧。
其實如果要說起來的話,古代人結婚較早,應該是有這樣的機會的。就按照男性平均二十歲,女性平均十八歲這樣算,只要能活到八十多歲,理論航就能看到五世同堂的場景。不過,這就真的是理論上了,為什麼呢?因為按照古代的醫療技術來說,一個人,想要沒病沒災的活過八十歲,基本上得依靠奇蹟。
即便是現如今,醫學技術已經如此發達,也不是人人都能活過八十歲的。而且現代人結婚生子的年齡偏高,正常情況下,想要看到五世同堂,差不多得朝就九十,甚至一百歲看齊才行,那難度就更高了,和古代活八十多的難度其實是差不多的。
畢竟,醫術真的不是萬能的,人體自己的衰弱,器官的逐漸衰竭,這本就不是藥物能彌補的。
醫學呢,在進一百年裡,確實是發展迅速,或者說,以西方為主導的現代醫術,在近幾百年來說,確實是發展異常迅猛的。
西方近代醫學的,大抵上指的是文藝復興之後逐漸興起的醫學。
封建社會後期,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手工工廠出現,生產力的增長也促進對新市場的尋找。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1519~1522年麥哲倫環繞世界一週。許多藥物,如鴉片、樟腦、松香等,由東方傳入歐洲,美洲發現後,歐洲也有了金雞納、愈創木、可可果。
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義大利形成了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特點是敢於向教會思想挑戰,反對宗教迷信的束縛。他們的口號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應該瞭解”,以此來反對神學的統治。他們一方面傳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鑽研和模仿古代希臘的文化,因此此時期稱為“文藝復興”。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執行論》,是科學史上文藝復興的開始。
文藝復興運動中,懷疑教條、反對權威之風興起。於是,醫界也產生了一場以帕拉切爾蘇斯為代表的醫學革命。中世紀的醫學校,主要講阿維森納的《醫典》,以及加倫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師照本宣科,一切墨守成規,毫無生氣。文藝復興的狂潮,很快就波及醫學領域。帕拉切爾蘇斯指出人體的生命過程是化學過程。他在巴塞爾大學任教時主張用流行的德語寫書和講演,使醫學易為大眾所接受,這是一件偉大的改革。
醫學發展在這個時期的主要表現,首先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古代的人認為身體是靈魂寄居之處,在封建社會,各民族無例外地禁止解剖屍體,包括國內也差不多是這樣。
首先革新解剖學的是義大利的達·芬奇,他認為作為現實主義的畫家,有明瞭解剖的必要,尤其需要了解骨骼與肌肉,於是從事人體解剖。不過,他所繪製的700多幅解剖圖,傳至今日還有150餘幅。畫得大都準確、優美。他首先對加倫的解剖學發生疑問。他曾往氣管吹入空氣,但無論如何用力,也不見心臟膨脹起來,於是得出結論:加倫所謂肺與心相通的學說是錯誤的。他還檢查過心臟的構造與形態,他所畫的心臟圖較以往有關圖畫正確得多。此外,他還發現了主動脈根部瓣膜的活動及其性質,證明瓣膜的作用在於阻止血液回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不久就引起了醫學家們的注意。
根據直接的觀察來寫作人體解剖學教科書這一工作由A.維薩里完成。維薩里先肄業於盧萬大學,後轉入巴黎大學。當時,這兩所大學講解剖時,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講課,助手和匠人在臺下操作,而且一年內最多隻允許進行3或4次解剖。維薩里不滿足這種狀況,曾夜間到野外去盜竊屍體來進行解剖。當時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有歐洲最好的解剖教室。於是他到那裡任教。1543年,他將工作中積累起來的材料整理成書,公開發表。這本書就是《人體構造論》。此書指出加倫的錯誤達200多處,如5葉肝、兩塊下頜骨等。並指出加倫解剖學的依據是動物如猴等。維薩里雖然也受到當時保守派的指責,但他的學生們發展瞭解剖學。
總之,16世紀歐洲醫學擺脫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覆活,又標誌著醫學新徵途的開始。
16世紀,尼德蘭發生革命,產生了獨立的資產階級國家荷蘭。17世紀,英國推翻了專制王權,建立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度。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工商業支援科學技術,提倡寬容,這些都有進步作用。在這個時期,體溫計和脈搏計出現,一同出現的,還有最早的新陳代謝研究。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誌是血液迴圈的發現。
而且隨著實驗的興起,許多科學儀器也相繼出現,顯微鏡就是17世紀初出現的,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在這以後,科學家利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進入18世紀後,歐洲各國已進入了資本主義確立時期。18世紀,美國獨立,法國發生革命,資產階級在西歐多數國家取得政權,並且向外擴張勢力,發展世界貿易。
這個時期,病理解剖學的建立,叩診發明,臨床教學開始興起,預防醫學也取得不菲成就。
至及19世紀,各主要歐洲國家繼英、法之後,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進行,摧毀了封建勢力,促進了社會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革,使生產力大大提高。這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19世紀,自然科學和技術進步很大:物理學方面,有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提出,光學的進步,顯微鏡的進一步改良如複式接物鏡、無色鏡片、油浸裝置等。由於電學的進步,電熱器、電氣治療到後半葉相繼出現。
化學方面,有原子論、元素週期率的提出,和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出現。德國人F.維勒於1828年合成尿素,打破了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的界限。
生物學方面,有細胞學說、進化論和遺傳定律的提出。
主要進展有具體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細胞病理學建立,其次是細菌學的建立,藥理學建立,實驗生理學建立。診斷學的進步,以及聽診的發明等等。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裝置和光學器具,一系列光學器械相繼發明和使用。較早的有檢眼鏡,繼之喉鏡、膀胱鏡、食管鏡、胃鏡、支氣管鏡等先後發明,這豐富了臨床內科診斷手段,並使其後體腔內進行治療成為可能。
由於化學的發展,臨床醫學利用化學分析檢驗方法以檢查血液的內容物,大大改進了診斷法。顯微鏡學的不斷進步,促使形態診斷學在臨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機體體液和固體部分的組織結構和有形成分,並研究正常和異常排洩物的結構成分。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成就,醫生的診斷方法更為豐富。
總之,從近代醫學,一直到現代科學技術,不是單單研究一個個事物,一個個現象,而是研究事物、現象的變化發展過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間的關係。由“整理材料”的科學,發展成為嚴密綜合起來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