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
這和周方遠沒什麼關係吧。
他又不是丁克族。
所謂丁克,指的是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除了主動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人群。
曾經數千年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在國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所以正常情況下,丁克族和“丁克家庭”很難成為全社會的生活潮流,但在夫妻文化程度都比較高的家庭裡,這一觀念卻大有市場。證據之一是,從90年代初到90代末,在我國的各大城市裡,“丁克家庭”的數量正穩步上升,其成為某個特定階層的婚姻時尚,也就在所難免。
90年代中期一份對“丁克家庭”的調查問卷顯示,選擇不生育這一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中佔第一位的是對我國人口問題的憂慮;第二位是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輕鬆;第三位是為了自我實現。
第二位原因是為了生活得更輕鬆些,這個其實是很主要的。
因為不少人認為周圍的人和父輩生活得太累了,雖然有人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的選擇是享樂主義的,但許多人將追求享樂同追求輕鬆作了區分。一位被調查者說,追求享樂是追求刺激,追求瞬間的快感,但追求輕鬆卻是逃避罪惡,追求一種適意、淡泊、優雅的生活,二者是有區別的。儘管有這些差異,自願不育者給人總的印象是摒棄了傳統國人的忍辱負重、無條件地為後代犧牲的生活模式,更看重自身的快樂,不願以犧牲個人的幸福、快樂和輕鬆為代價去換取被他們稱為“身外之物”的傳宗接代。
至於說第三個原因自我實現,這一目標與尋求輕鬆的生活相比,倒是有了更多的積極意味。有些調查物件提到生孩子會毀了自己的事業和成功的機會,尤其是一些中年夫婦,他們痛惜在當年某些時間段裡,自己被白白耗去的青春,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不願意為生養後代浪費自己的寶貴精力與年華。
好吧,這種事情,說白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情。不過現實社會里,倒是有一些因素,是丁克族以及丁克家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首先,就是孤立感。人們時常在社交圈子中敏銳地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不是為人父母的。這確實讓人感到孤獨,尤其是到了假日,人們紛紛談論成年的子女回家探望令他們有多麼的開心,或者如何準備子女的婚事,又或者女兒媳婦懷孕了,孫子孫女準備出生……丁克族永遠也體驗不到這些人倫體驗,會感到自己是一個另類。
其次,這一類人呢,總體而言需要更多社會支援。曾經有一個丁克男稱,有一年他跌傷了背,康復期間沒有人照顧,只好讓自己秘書上門來伺候。丁克族非常個人主義,也非常獨立,這在大部分時間都是行得通的,但也很有必要和別人建立緊密的聯絡以備不時之需。有孩子的人很自然地建立好這種聯絡,因為他們在生活中需要別人幫忙照看孩子,以及與孩子有關的事情。而且,別人也很願意給帶孩子的父母伸出援手。
而且旁人的幫助什麼的其實重要也不重要,說到底,孩子本身,就是父母最大的幫手。“養兒防老”的思想可能在某些人看來實在是太老土了,但你必須承認它是有道理的,存在也是有理由的。就算是大家一般講的,所謂的“家庭關係比較淡薄”的西方人,實際上也是經常會去看看父母或者看看孩子的,尤其是人老了以後,最是需要幫助的時候,丁克族們在這個時候,才會遇到真正的困難。
然後第三點,財產可以留給誰?
當然你可以拿去做公益,也可以攢下錢來,等老了給自己找一個不錯的養老院,可終究,這都不是主流人群的選擇,所以所謂丁克吧,終究也只能是小眾的選擇,大眾還是會選擇正常的結婚生子的路線。
好吧,閒話扯遠了。
周方遠不是丁克族,他自己肯定,他是想要孩子的,也是願意結婚的。
至於說實現自我,其實他已經做到了,遠方集團就是他一手打造的,而且還會繼續變得更加強大和龐大,他的自我價值已經實現了。他重生一世,一直以來最大的心願就是賺錢,賺多多多多的錢,賺花不完的錢,現在已經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了,所以他也不存在有了孩子會影響事業的擔心。
說白了,他就是覺得自己還年輕,才剛剛過了法定的結婚年齡,自己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繼續這樣的生活,完全沒有必要早早的結婚生子,把自己綁在婚姻和家庭之上。但同樣很顯然的,家長們,是不這麼考慮的。說他們老思想也好,古板也罷,反正現在上至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下至自己的父母姑姑叔叔們,都希望自己能成家。或許他們是有其他的考量?就好像古代的帝王,子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他現在掌握遠方集團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裡面卻偏偏沒有多少自己的家人,如果有朝一日……假如啊,周方遠真的出了意外,這一大攤子事業怎麼辦?沒有一個繼承人,難道到時候便宜外人嗎?雖說以現代企業的模式和結構,鳩佔鵲巢的情況不是很容易出現,但難保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吧?而且爺爺奶奶他們,也確實是希望能儘快看到第四代,尤其是在最老一代的祖奶奶剛剛去世沒多久的時候,老人家心裡對家庭的重視,讓他們迫不及待想要繼續壯大家族。
別說第四代了,如果有生之年能看到第五代,做到真正的五世同堂,那就更加美好了。老人有這個期許,所以就難免有些著急,結果,就是讓周方遠亞歷山大,面對爺爺的目光,他一時半刻,居然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