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講人有五個層次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從生物屬性而來的低階需求,比如延續生命,一直到進化後逐漸顯現的高階需求,比如說釋放潛能。
第一種的生理需求,這是人類必須要滿足的需求,要活著,要傳播後代。
亂世中的人們普遍都有這種心理需求。生存是第一位的,為了生存,為了種族的延續,什麼事情都乾的出來。
百姓為了生存要起義,胡人為了生存要南侵,漢人為了生存要拼死的抵抗。就包括周義剛來到漢末的時候也是為了生存要在戰場上拼殺。
對這類人來說“別給我談夢想,我的夢想就是明天可以有飯吃。”
這隻死最低的需求。
第二種的安全需求,也是大多數人的追求,只是活著不夠,還不能擔驚受怕。
整日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今天會不會被打一頓,明天會不會被趕出去。安全感的缺失,是這個時代普遍現象。伴君如伴虎,說不了那一天皇帝一不高興,自己就得玩完。身為高層的官員都會有這中擔心,不用說普通的大漢百姓了。要是惹投靠的世家不高興,說不了那天就被趕出去了。
這也是人們的普遍需求。
第三類的社會需求,是人們在吃穿不愁,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要求融入某一個集體,尋求歸屬感。
三國的人物講究歸屬與某一個勢力,就是大家相互抱團,形成一個組織,尋求歸屬,構建心理的家園。就連再民間也是一個一個的塢堡林立,普通民眾都歸屬與某個大家士族的塢堡。
同為古代的四大名著,三國裡的人物沒有水滸裡的人物個性鮮明,就是因為三國的人物屬於一個個的組織,有自己歸屬。
組織會同化了個人。
你看水滸裡的人物,不管什麼樣的人來到梁山之後還有個性嗎?不管是魯智深,還是武松都會被梁山這個替天行道的組織同化。
三國尤其如此,有的是一個一個的組織,而不是個人。
第四類的尊重需求,說的是一個人不僅要融入集體,被集體接受,還要受到集體的尊重。
如果在集體中沒有受到尊重,大多數人都會脫離這個集體尋找另外的集體歸屬。三國時的孟達,就是因為在蜀漢不受重視,而投靠曹魏,在曹魏也沒有得到重視,就又想回到蜀漢。這種事屢見不鮮,龐統由東吳改投劉備,就是沒有受到尊重,許攸後來幫助曹操也是袁紹輕視許攸。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也是因為受到了別人的尊重。
第五類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這隻有很少的人能達到,要求完全釋放自己的潛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完全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生活。
這類人關心的問題,都是國家民族的大事,有後世的話說就是心中所想都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聖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事。
你說“來吧,我給你加官進爵。”不好意思,官職對我沒有吸引力。
你說“來吧,我可以給你金銀財寶。”對不起,我最不缺的就是金銀財寶。
這類人缺少一個夢想,一個有可能實現的夢想,三國裡的頂尖的謀士和武將都是這種層次的需求。
賈詡現在就是這第五類需求的代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被滿足了之後,迫切的要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周義這裡為賈詡描繪了最廣闊的前景,
能最大程度的實現自己的價值,
能為民族的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賈詡當然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