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太簡單了吧!
不是需要三顧茅廬,三請五讓嗎?這些都不需要了。現在招人都這麼容易了?
周義簡直不敢相信,說話有些激動:“先生,你是說……”
“府君,不必驚訝,此事我也是考慮多日。來幽州的所見所聞,讓我感觸良多。剛才的那番話又給了我很多啟發,朝廷的問題確實是中原的人口太密集所致,達到了人口的上限,用什麼樣的制度管理也不會有效果。
而要突破這個人口的極限,還沒有人提出向主公這麼可行的方案。府君是第一個,說此話的人,而且是一個有可能實現的方法。
府君所想和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太侷限與權力的爭鬥,和對現有秩序的維持了。人口這個根本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就是做再多的努力也不會有效果。
而誰能解決人口的上限問題,誰就會是這個民族的英雄。而我觀府君是最有可能做成這件事的人。”賈詡感慨道。
周義見有成效,就要趁熱打鐵,讓賈詡更加個認同這個觀念,只有思想上徹底認同,才能心甘情願的做事情。
“不錯,先生應該知道,西漢末年全國的人口已經有六千萬,全國上下解決不掉多餘的人口,才會有代表儒家的王莽篡政,想用周朝的井田制解決多餘人口負擔。結果很明顯,顯然用錯了方法,致使全國的人口直接減少一半。後來才有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重定秩序。
東漢經過兩百年的發展,人口又到了西漢末期的人口數量,同樣多餘的人口又成為朝廷的負擔,這才使得各地叛亂不斷。歷史在這裡陷入了輪迴,而朝廷的精英們只知道爭權奪利,想用老辦法解決遇到的新問題。
這樣的結果只能是人口銳減,簡化矛盾,最後回覆到東漢初年的局面。可是這樣的局面不是周義想看到的,想必也不是先生願意看到的。
透過減少中原人口來延續這個民族的發展,實不可取,不是長治久安之策。
中原的運氣,不會好到每一次人口銳減之時,草原上也無暇南侵。如果恰好中原人口銳減,而草原上又舉兵南犯,中原不說是否能夠抵抗,就是中原能否保得住也是個問題。”
這可不是周義危言聳聽,漢除劉邦被圍就是教訓,還是當時匈奴人也不明所以,放過了劉邦。後來,明末中原人口銳減的時候,清軍乘機入關,神陸沉淪。
“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能依靠發展解決,東漢發展到現在如果停滯下來,那是整個民族的災難。這個時候我們只要找到新的辦法來提高人口的上限,才不會使這個國家陷入悲劇。
當然人口多了,會有產生很多新的問題,但是朝廷現在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邊患,財政,世家壟斷都不再是問題。
人口多了,有才能的人也會增多,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去解決新的挑戰。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大漢陷入怪圈,一邊屠殺人口,一邊鼓勵生育。
這都是血淋漓的教訓,王朝的更替,伴隨的是人口的銳減。東漢也已經要走歷史的老路,進入輪迴的怪圈,誰能打破這個魔咒,誰就是這個民族的英雄。
周義不才,雖然不想當什麼英雄,可以想為這個民族的向前發展盡一份微薄之力。”周義慷慨陳詞。
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不是想著在原地打轉。這種思維不說在大漢少見,就是再後世也不多見。有多少人只知道維持現狀,因循守舊,一直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
勇武如霸王項羽,想用春秋時候的分封制度來重定秦朝末年的政治秩序,只能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王莽更是悲催,儒家標準中的完美人物,卻想著用周朝貴族的井田制來解決漢末的人口膨脹問題,致死西漢末年生靈塗炭,人口銳減,這才背上千古的罵名。
在這種情況下,能帶領民族繼續向前發展的人才最有機會問鼎最高的位置。因循守舊者一定會被淘汰。
“有這樣的改變民族整體命運的機會,賈某當然也要盡一份綿薄之力。不知府君可願意讓賈某參與其中?”賈詡認真聽完周義的話面帶嚴肅的向周義說到。
整個民族只有向前發展,才有出路,要不然只能自相殘殺。身為大漢頂級精英的賈詡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
“賈先生能來,德仁誠惶誠恐,說實在話,先生還是第一個來主動來投之人,拒絕豈不是可惜。”周義笑道,明白的告訴賈詡,你可是我的第一個謀臣。
“那是賈某的榮幸,以後來投靠的人會越來越多,賈某現在不認主公,以後恐怕就沒機會了。”賈詡揶揄到。
“先生還真是幽默。主公還是不要了,周義承受不起,還是叫我府君或者名字即可。”周義乾笑一聲。主公的事情以後再說,名義上週義現在還是朝廷的幽州牧,稱主公還是太早了些。
見周義不願意,賈詡也沒有在稱呼上與周義計較。主公是遲早的事,何必急於一時。
後世君臣中的典範,就這樣共同踏上了新挑戰的征程。
沒有認主儀式,沒有基情似火,有的只是對於真個民族前途的關心,和默默的在心裡定下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