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大司馬一職以來,都由外戚擔任,外戚的勢力很強。
史高是劉詢任命的大司馬,雖然權力很大,但在蕭望之的擺佈下,已是有名無實,史高心中自是憤懣。蕭望之架空外戚,手段之快猶如閃電,讓史高措手不及。
兵來將擋。蕭望之拉幫結派,搶佔地盤,史高也要組建聯盟,全力反攻。外戚跟皇族表面是親家,實質是仇敵,自呂雉專政以來,無不如此,因此史高不能拉皇族。史高無德無能,沒有才學,也無法拉攏士大夫。正當絕望之際,史高腦裡靈光一閃,決定拉攏宦官。蕭望之能架空史高,全因安插劉向和金敞在劉奭身邊。如果史高能拉攏宦官,蕭望之聯盟就遇上對手了。
史高想報復蕭望之,僕射石顯幫了很大的忙。
原本,石顯有一位上司,名叫弘恭。弘恭是中書令,負責管理宮廷事務,石顯是事務執行官。石顯是沛人,弘恭是濟南人,他倆早年不守規矩,被罰宮刑。宮刑後,石顯苦學法律,期盼在皇宮謀職,劉奭稱帝不久,提升他為中書令。史高找石顯商議組建外戚—宦官聯盟的大計後,石顯越發極力討好劉奭。生性懦弱的劉奭更需要石顯這種人的哄騙。劉奭沒有處事能力,身體虛弱,意志力也很弱……每當奏章很多時,他就讓石顯代勞。一旦掌控批覆奏章的大權,就掌控了處治天下的權力,石顯自然很樂意。
石顯樂意代勞,劉奭頓覺輕鬆,拋下國家,一心鑽研音樂藝術。在第一局,透過劉向和金敞的手,蕭望之掌控劉奭;在第二局,透過石顯的手,史高掌控劉奭。兩大聯盟組建後,劉奭的皇權就是他們所欲爭奪的東西,圍繞劉奭,雙方決定火拼。
貪權力鄭朋見風使舵
劉奭批覆的奏章,越來越不合蕭望之的口味。凡是蕭望之贊同的,石顯就反對,史高堅決反對;凡是蕭望之反對的,石顯就贊同,史高無條件贊同。看著蕭望之無能為力,石顯笑了,史高笑得更開心。
史高無能,蕭望之不懼;石顯也無能,蕭望之就很害怕,因為石顯接近劉奭。石顯是蕭望之的心腹大患,不能不除。蕭望之上書劉奭,說國家權力都集中在中央,中央很重要,處理中央事務的人應當由光明正大的人擔任。很明顯蕭望之奏疏的矛頭直指閹人石顯。蕭望之擔心劉奭不明白其中之意,又說,依照儒家傳統,宦官不能擔任官職,請求劉奭將石顯免職。
石顯深得劉奭信任,能看到朝臣的奏章。蕭望之呈上這樣的一封奏章,就是下挑戰書。劉奭無能,不敢廢除宦官制度,因為這是祖上創制的。士大夫聯盟希望廢除,劉奭不敢廢除,外戚與宦官聯盟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當然不希望廢除,這三股勢力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
蕭望之下挑戰書,石顯利用手中職權,馬上還擊。石顯提升劉向為宗正,使劉向不能再陪侍劉奭左右。劉向走了,蕭望之就少了一隻掌控皇帝的手。劉向走後,蕭望之和周堪聯名上書,推薦儒士出任諫官。無論士大夫集團有多少諫官,都不是石顯的對手,因為劉奭的心智稚嫩且無多少智謀,不喜歡儒士乾枯無味的大道理,只愛聽石顯的甜言蜜語。兩大集團爭鬥到這個地步,石顯已經變成外戚—宦官聯盟的主力,在爭奪戰中佔據優勢地位。
正當士大夫集團節節敗退之際,突然冒出一個惡膽小人,他支援蕭望之。這人名叫鄭朋,沒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完全是投機倒把分子。鄭朋之所以支援蕭望之,因為士大夫聯盟被石顯打得潰不成軍。鄭朋認為,只有力挽狂瀾,才能凸顯自己的才能。
鄭朋寫了一封揭發信,說大司馬史高私下將門客安插到各封國和諸郡縣,榨取非法利益,圖謀不軌;外戚史氏家族和許氏家族互相勾結,害人無數,惡行累累,罪不容誅。鄭朋這一舉動令劉奭不能承受,不知如何處理。於是劉奭去找老師周堪,諮詢此事。
正愁聯盟無人,突然冒出一位鄭朋,周堪甚是高興,他派人通知鄭朋,讓他到金馬門報到,等候召見。周堪耿直,坦然待人,沒有心計。蕭望之接見鄭朋,鄭朋一見蕭望之,開門見山,張嘴就問,蕭望之想當管仲還是周公。管仲和周公都是輔助君王的厲害人物,世人十分敬仰。鄭朋說,如果蕭望之想當管仲,就是他看錯了人;如果蕭望之想當週公,他願意一馬當先,開闢道路。鄭朋語出驚人,蕭望之大腦發熱,當即拜服,兩人談得很投機。
鄭朋走後,蕭望之突然清醒,鄭朋一身惡膽,什麼事都幹得出來,這嚴重觸犯士大夫的道德界限。作為士大夫的代表,蕭望之行事十分規矩,絕不會越雷池一步。讓蕭望之跟鄭朋合作,等於敗壞他的道德觀,他寧死不從。
蕭望之對鄭朋閉門不納,周堪緊隨,與鄭朋絕交。鄭朋上書後,劉奭準備召見他與另外一人。周堪居中阻撓,鄭朋沒有機會見到劉奭。
在士大夫聯盟碰壁後,鄭朋退而求其次,投靠史高。正當用人之際,鄭朋甘願歸附,史高很高興,命鄭朋拜見劉奭,將該說的話給補充完整。鄭朋拜見劉奭,說他上書奏章是受人指使所為,那人就是蕭望之。
石顯很聰明,不像蕭望之那麼笨,讓對方看到奏章。趁蕭望之不在朝野之時,石顯將告發蕭望之的奏章遞交給劉奭。劉奭沒有頭腦,看不穿法律高手石顯的真實把戲,於是命人追查。負責調查之人問蕭望之,說有人告他挑撥皇帝和外戚的關係,他怎麼解釋。蕭望之不知道自己揹負大案,慷慨豪邁地說,外戚自恃位高爵厚,驕奢無度,他一片誠心,勸皇帝遠離外戚,絕無二志。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蕭望之自負得緊,禍從口出。
蕭望之親口承認罪證,石顯求之不得。石顯處理好案件,對劉奭說,蕭望之承認罪狀,應該交給廷尉處理。劉奭並不懂什麼是交給廷尉處理,認為是讓廷尉調查。其實,交給廷尉處理,就是讓廷尉確認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如果有罪,抓捕關押,判定處罰。石顯深懂律法,為整垮士大夫集團,故意在皇帝面前設下圈套。
得知蕭望之和劉向被廷尉抓捕後,劉奭十分生氣,命石顯立刻放人。石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蕭望之扔進大牢,絕不能縱虎歸山。石顯沒辦法,史高出馬。史高對劉奭說,老師蕭望之和皇室子弟劉向有罪,皇帝抓捕,百姓認為皇上鐵面無私,無不敬服;如果突然釋放蕭望之和劉向,百姓就會認為皇帝偏袒,有損皇帝形象。劉奭剛登基,應該樹立一個好形象,而不是給百姓留下一個壞形象。想不讓蕭望之和劉向在大牢裡受苦,又要維護皇帝的形象,最好方法是罷免蕭望之和劉向。
劉奭向來不會思考朝廷之事,聽信史高,將罷免蕭望之和劉向的事交給史高處理。不久,劉奭下了一道詔書,說蕭望之教導皇帝八年,年老體衰,皇帝憐惜,恩准退休。蕭望之被免職,周堪和劉向被貶為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