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定國斷豪才楊惲案,大展雄才,深得劉詢喜愛,一路高升,位居丞相。
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御史大夫杜延年年老體衰,被免職,劉詢立即提拔於定國擔任。作為“中興之君”,劉詢很英明,沒埋沒人才,例如沒胡亂地將張敞給殺了。在中央集權主義時代,千里馬重要,伯樂更重要。
扶大廈於將傾,劉詢扭轉皇權即將崩潰的趨勢,使大漢走向正軌,可以說是一代明君。但在生命行將結束時,有一件事始終讓這位聖明之君放不下,他放不下的乃是兒子劉奭。劉詢英明神武,兒子劉奭卻孱弱好儒,只懂虛文腐禮。劉奭的柔弱個性,不能全怪他,應該從他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背景找尋原因。
劉奭八歲就被立為太子,生活優越,是一朵長在大樹下的小花,與劉詢這根早年流浪在民間的勁草不同。環境能塑造人,劉詢早年生活艱苦,因而他堅忍果決,能夠經受大風大浪;劉奭是一個不懂生活艱辛的孩子,從未受過生活的磨難,也未經歷過人生的風雨,更不會懂得人心的奸詐。
大漢君王治國,講求“外儒內法”,表面上玩儒家功夫,以仁禮治國;內裡施展法家手段,以嚴刑酷法為後盾。劉徹是這樣的君王,劉詢也是。劉詢為鞏固皇權接連處死趙廣漢、韓延壽和楊惲等朝廷要臣,其子劉奭卻不能承受。劉奭上書劉詢,說刑罰太過苛刻,應該用儒術治國。劉奭這句話,體現了他闇弱的性格特徵和好儒的思想趨向。劉詢告訴他,治國方略講求“外儒內法”,否則大權必然旁落。劉奭沒經受過與外戚、士大夫和宦官的爭奪戰,不能理解劉詢言語的深意。
經此一事,劉詢知道了劉奭個性中的弱點,知其難以撐持大漢基業。劉詢曾對人言:敗壞我大漢基業的,就是當今太子。劉奭懦弱,劉詢也曾想過另立太子。他心中的人選是淮陽王劉欽。可是,劉詢始終不能忘卻對許平君的感情,內心經過一番事業和感情矛盾爭鬥後,他選擇感情。
許皇后與劉詢早年共苦,卻不能晚年同甘,劉詢很遺憾。許皇后香消玉殞,留下孤苦無依的劉奭。如果劉詢再拋棄他,劉奭就成了當年的劉詢,甚至比當年的他更慘,因為劉奭並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一想到許皇后,劉詢就心痛;再想到劉奭是許皇后留下的骨血,劉詢的心就軟了。
彌留之際,劉詢招來三位要臣,準備託孤。
劉詢將劉奭託付給史高、蕭望之和周堪。史高擔任侍中一職,他是劉詢的表叔,代表外戚勢力。史高本人無能,但他背後的靠山很強悍,別人不能輕易撼動。蕭望之和周堪是劉奭的老師,他倆權力不大,但學術功底深厚,謀劃有方。
為了進一步平衡這三者的力量,使他們勢均力敵,互相制衡,也為了獎賞他們,劉詢重新分封一次。劉詢封蕭望之為前將軍,兼任光祿勳;封周堪為光祿大夫;封史高為大司馬,兼任車騎將軍。蕭望之和周堪代表潛在計程車大夫勢力,如果他二人能夠好好利用智謀,可以阻止外戚專權;史高代表根深蒂固的外戚勢力,靠著這棵千年古樹,史高能夠防止士大夫弄權。
宣帝遺詔,命蕭望之、周堪和史高共同輔佐劉奭。
於定國一向不喜歡惹事。所以劉詢任他為相,卻沒有叫他輔政。於定國斷案,能夠達到“民自以為不冤”的效果,因為他喜歡充當和事老,不懲處甲方,也不優待乙方。於定國這種性格,適合做事卻不適合輔助君王。如果讓於定國輔君,他只會暫時緩和爭奪諸方的矛盾,而不是徹底解決。矛盾被緩和,但仍舊存在;如果於定國身死,矛盾大爆發,劉奭將無法控制。以劉奭的能力,不可能在奪權大戰中勝出,劉詢需要顧命大臣徹底消滅矛盾,而不是緩和矛盾。
主昏弱臣下黨爭不斷
史高與蕭望之相比,一個是地下的泥淖,一個是天上的雲彩。蕭望之是儒學大師,事事都站在德行的高峰,一副萬世師表的模樣。在儒家的理想境界裡,當其位就要有其能,更要謀其政。史高無德無能,被封為大司馬,深懷儒士理想的蕭望之不服。蕭望之身為顧命大臣,就想履行他的職責,驅除史高,架空他的權力。
同時封了三位顧命大臣,宣帝的目的是希望實現三角穩定,互相制衡。然而,蕭望之和周堪的相似性很強,他們倆都代表士大夫,只能算是同一股勢力。蕭望之是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人,周堪是齊郡(今山東淄博東北)人,他倆是老鄉。他倆都曾拜夏侯勝為師,鑽研《尚書》,師出同門。蕭望之是太傅,對《齊詩》研究精深,周堪是少傅。這麼多相似性疊加在一起,他倆就相當於站在同一條船上。更重要的是,他倆面對一個共同的敵人,無能而居高位的外戚史高。
於是,三角計劃蛻變為兩極對抗,即蕭望之聯合周堪對抗史高。史高是外戚,勢力根深蒂固,難以撼動。要與泰山比雄,就必須找尋另外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就是皇室子弟,學術大師劉向。
劉向,原名劉更生,漢元帝死後,改名為劉向。劉向頗有才氣,編輯過《戰國策》,撰寫過《說苑》等好書,蕭望之對其很欣賞。劉向祖上是隨劉邦征戰天下的劉交。劉向是劉交的第四代子孫,自然維護皇權,深得蕭望之器重。蕭望之、周堪和劉向志同道合,三人組成一個反外戚計程車大夫聯盟。
為了扶正劉奭,蕭望之與周堪聯名推薦劉向為散騎宗正給事中。任職後,劉向的任務就是陪在皇帝身邊,監督皇帝過失,善言勸諫。蕭望之安排劉向在劉奭身邊,就是給劉奭找尋一個引導人,以免他誤入歧途。
但是劉奭沒有毅力,心志不堅。
劉奭稱帝后,朝臣上書,推薦張敞為劉奭的老師。張敞面目有些兇惡,眾人覺得倘若他教導劉奭,也許能改變劉奭懦弱個性。
劉奭絲毫沒有斷事能力,為自己任命一位太傅,也要諮詢老師蕭望之。蕭望之自然不同意,說張敞言行輕佻,不適合當太傅。張敞為妻畫眉,愛逛風流之地章臺街,人人皆知。劉奭聽蕭望之如此說,默然同意。但張敞乃有才能之人且聲名遠播,不能永遠屈居在地方。於是蕭望之調張敞回朝,安排他任左馮翊,打擊黑惡勢力。然而,命令剛下,張敞就死了。
劉奭生性好動,沒有定性,愛東逛西遊,劉向不能時常陪伴。為了皇帝安全,蕭望之另外給劉奭安排一名跟班,命他隨時跟隨劉奭。此人名叫金敞,擔任侍中。蕭望之不用張敞這等高手,而起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後生晚輩,除了頑固外,更是嫉妒心作祟。同朝為官,蕭望之不能容人,必然自堵後路。
劉詢剛死,蕭望之就急忙安插人手在劉奭身邊,組建士大夫聯盟,意圖很明顯。史高雖無能卻不是傻瓜,看出了其中的門道。劉奭在蕭望之的掌控之中,無論大事小事,都諮詢蕭望之卻不諮詢史高,史高就有名無實,他已被蕭望之架空。掌控劉奭後,對蕭望之而言,史高就沒有太大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