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聚頂”是一種內丹功的上乘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必須經過循序漸進的煉養過程。
道門內丹家由於害怕洩漏天機,又擔心大道失傳,便以含蓄的符號象徵方式來表達,於是,有關“三花”的名稱便有許多轉換的形式。
從本質上看,“三花”的內在意義乃是“三陽”,所謂“三陽”也就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
“三花聚頂”的景象。
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
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
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
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
道門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
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煉內丹者不視、不聽、不言、不聞、不動,而五臟之精氣生剋制化,朝歸於黃庭(臍內空處,叫五氣朝元,內丹學術語。
“五氣”指的是心、肝、腎、肺、脾這五臟之氣。
凡俗之人,五臟之氣散居五行所屬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
道門內丹家為了超越此等侷限,遂探索煉氣法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內丹家提出了“五氣朝元”,有“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之說。
這雖然沒有出現“五氣”的概念,但卻以五種顏色作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關係。
在道門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臟的符號象徵。
凡俗之人五常(五行)異地而五方異氣的情形,修行之人合煉五氣使之朝元。
人的五臟本來有青、赤、黃、白、黑五帝鎮守,五帝則以天干、五行、數字及其相互關係來表現其功能。
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氣,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氣,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氣,黃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氣。
修煉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氣氣匯通聚合,所謂“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就是透過會聚而使朝元的過程。金德之四氣與水德之一氣匯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氣與火德之二氣匯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氣,“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氣則朝元而聚於頂,體現了內丹修煉的一種高階境界。
心藏神,後天為識神,先天為禮,空於哀,則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氣朝元。
肝藏魂,後天為遊魂,先天為仁,空於喜,則魂定,東方青帝之木氣朝元。
脾藏意,後天為妄意,先天為信,空於欲,則意定,中央黃帝之土氣朝元。
肺藏魄,後天為鬼魄,先天為義,空於怒,則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氣朝元。
腎藏精,後天為濁精,先天為智,空於樂,則精定,北方黑帝之水氣朝元。
以上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之理。人之修道,必由五行歸五老,三花而化三清,始能歸原無極本體,而達圓通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