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狂瀾的規則之力轟然擊下,羽翼仙像斷線的風箏帶著鮮血倒飛出去,口鼻來血的多寶道人毫無懸念的被鎮壓了。
蚍蜉撼樹形容的就是他們倆,哪怕是擁有師尊美好的記憶,也無法挽救失敗的命運。
五大規則之力的威壓直接碾壓下來,多寶道人根本無從逃避,眼看必死無疑,他一咬牙,終於拿出了一面似太極圖的銅鏡來。
這不是普通的鏡子,而是一面太極鏡。
鏡子,是一種表面光滑,最初古人以打磨光滑的青銅為鏡並且具有反射光線能力的物品。
有平面鏡、曲面鏡兩類,平面鏡常被人們利用來整理儀容,曲面鏡又有凹面鏡、凸面鏡之分,主要用作衣妝鏡、傢俱配件、建築裝飾件等。
鏡子具有有規則反射效能的表面拋光金屬器件和鍍金屬反射膜的玻璃或金屬製品,常鑲以金屬、塑膠或木製的邊框。
古代人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經過研磨拋光來製成鏡子,開始是用於化妝的銅鏡,後來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
古代多以水照影,稱盛水的銅器為鑑,後改稱鑑為鏡。
最初銅鏡較薄,圓形帶凸緣,背面有飾紋或銘文,背中央有半圓形鈕,用以安放鏡子,無柄,形成華夏鏡獨特的風格。
華夏奴隸制社會初期正處青銅器時代,人們在長期的青銅冶鑄實踐中,認識了合金成分、效能和用途之間的關係,並能人工的控制銅、錫、鉛配比。
古簡中記載“金有六齊”,即合金的六種配比。其中最後一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就是製作銅鏡用的配比。
“鑑”即是鏡,含錫較高,是因為銅鏡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銀白色澤,還需要有鑄造效能以保證花紋細緻。
華夏人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它能反射出銅鏡背後的美麗圖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極大興趣。
這是由於鏡面在製造加工以後,有相對於背面圖案的輕微不等的曲率,透過反射映出背面的圖案。
這充分說明了華夏古代高超的制鏡技術和對光反射特性深刻認識。
鏡子作為一種時髦品,其中黑曜石製造出了世間最早的鏡子。
在原始時期,平靜的水池和盛水的岩石或泥土容器或許才是最早的鏡子,當然,這些天然鏡子和後來的手工製造的鏡子相比效果相差甚遠。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
“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
最早的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直到人們開始鑄造銅鑑,後來鑑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新奇鏡子之說。
嫫母,又名醜女。
黃帝為了制止部落“搶婚”事件,專門挑選了品德賢淑,性情溫柔,面貌醜陋的醜女,封其號嫫母,作為自己第四妻室。
黃帝還說:“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輕色者,才是真賢。”
黃帝降神農,戰蚩尤,平息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結束了野蠻時代,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才剛剛開始。製衣冠,造舟車,梳妝打扮也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
那時;先民們為了整理自己的蓬頭垢面,經常面對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靜的河邊、水邊,整理一番。所以,古籍書上記載,把這種“照鏡子”,叫“鑑於水”。
那麼,這與嫫母有什麼關係呢?
相傳,人類使用第一面鏡子就是嫫母發現製作。
那時,黃帝宮裡人經常站在水邊映照自己的臉面,梳妝打扮。
嫫母覺得自己長的醜,輕易不去水邊梳妝打扮自己,每逢節日也不隨便拋頭露面。
整天只知道在黃帝身邊幹活兒。
有一次,彤魚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話沒說,就隨同彤魚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去了。
嫫母氣力大,挖石板比別的女人都快。
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塊。
這時,太陽正當中午,陽光普射大地。
嫫母突然發現石頭堆裡有一塊明光閃閃的石片,陽光一照非常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