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劈託;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
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劈託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彈弦出音。
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異。
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與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與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兩種。
一般說來,名指按弦其音溫厚穩實,大指則清脆明亮;肉按者溫厚穩實,甲肉相半者則清脆明亮。
就右手的彈弦來說,其強弱變化的幅度十分寬廣。
由於古琴有效弦長,振幅廣闊,故同樣一種彈弦技法,可以彈出極輕柔飄忽的音,同時也可以彈出非常沉重剛烈的音,這全憑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
實際上,古琴彈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著力度差別的。
一般說來,大指的託、劈和中指的剔、勾尤見力度,而食指與名指則相對地要柔弱一些。
四指中,用肉彈與用甲彈效果又有不同。
肉彈所出的音線較粗,甲彈則較細;如果用力相等,那麼較粗者體積大,單位壓強小,故以強度勝;較細者體積小,壓強大,故以力度勝。
古琴演奏時可以根據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選擇適當的彈弦技法,其選擇的餘地相當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會對力度造成影響。
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異可以造成力度的變化。
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則有大指與名、中指之區別:用大指則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名、中指則柔和溫潤,音線較為粗、松。
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則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的區別:甲肉相半者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溫潤,音線較為粗、松。
音線細而光滑者,其質感密,其力度強;音線粗、松者,其質感疏,其力度弱。
何粗何細,何強何弱,演奏時也可以根據音樂表現的力度要求來選擇適當的按弦技法。
古琴發音的張力除了來自左右手的技法與使用的力量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左手運指的速度。
一般來說,速度越快便越見力度,反之,則越是鬆弛。
但是,更重要的還取決於速度的變化狀態。
左手在使用綽、注等技法時,其運指通常是非勻速的,即變速的,它們或者呈減速度狀態,或者呈加速度狀態。
勻速運動所形成的軌跡是直線的,而減速運動和加速運動則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
直線形不成張力,只有拋物線才是富有張力的線條。不同的是,拋物線的軌跡是由緊張趨於鬆弛,而反拋物線的軌跡則是由鬆弛趨於緊張。
趨於緊張者剛健有力度,趨於鬆弛者則平穩、舒展。
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張力的音線。
古琴在以綽、注方式出音時所形成的軌跡大部分正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因而極富張力。
古琴調式有三十五種,按五聲音階定弦,正調音域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
在彈絃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
演奏時,將琴橫置於桌上,右手投彈琴絃,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標記,不限定在十三個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與徽之間,音準上要求極為嚴格。